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主要由万有引力定律确定。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离地心的距离较大,离两极较近,引力将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方向也略偏离中心。由于地球的自转,地表面是非惯性参考系(见惯性参考系),一切物体都要受到与地球自转轴相垂直的惯性离心力;数值和对地轴的距离成正比,赤道处最大 ,两极为 0。两者的合力即是地球重力,其方向可由铅垂线确定,其大小因惯性离心力是向外的而较地球引力为小,并使重力的实测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球物理学中习惯把地球重力加速度称为地球重力,其单位厘米/秒2称伽(Gal,为纪念伽利略而命名)
的大小和方向主要由万有引力定律确定。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离地心的距离较大,离两极较近,引力将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方向也略偏离中心。由于地球的自转,地表面是非惯性参考系(见惯性参考系),一切物体都要受到与地球自转轴相垂直的惯性离心力;数值和对地轴的距离成正比,赤道处最大 ,两极为 0。两者的合力即是地球重力,其方向可由铅垂线确定,其大小因惯性离心力是向外的而较地球引力为小,并使重力的实测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球物理学中习惯把地球重力加速度称为地球重力,其单位厘米/秒2称伽(Gal,为纪念伽利略而命名)
自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这个理论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引力来自物体的本身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引力是两物体各自消耗宇宙能量的同时,两物体之间产生了弱能量区,从而产生了引力。
弱能量区是怎样产生的呢?前面我们提到过正能子撞击愿子核时,这一颗正能子寿命结束,所以说整个内宇宙的所有物质都在消耗内宇宙的能量。
高密度的正能子在穿过一个物体时,必然要消耗一部分正能子。那么正能子在穿入一物体的密度,就高于穿出密度。那么穿出面就形成了弱能量区。
我们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我们拿一块有色玻璃放在太阳光下,那么玻璃下的光线强度就没有玻璃上面大。下面相比而言就形成了弱光区。为什么呢?因为一部光线被有色玻璃消耗了,那么正能子在穿过一物体时也是这个道理。一部分正能子被原子核消耗了,穿出这一物体时的正能子就没有穿入时多,这就在穿出面形成了弱能量区。因为正能子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在物体的任何一面都有弱能量区,弱能量区就是引力区。
如果你还看不懂,我来举个这样的例子,比如:甲、乙两个人面对面站立。从甲人的背面穿进100亿颗正能子(假设100亿颗正能子的冲击力等于100牛顿)那么穿出甲人的身体时只有90亿颗正能子,也就是说甲人从这个方向来的正能子,消耗了10亿颗,那么剩下90亿颗正能子从正面冲击乙人,而乙人还有100亿颗正能子从他背面冲击,也就是说有一个100牛顿的力从背面向进推乙,而乙的正面有90牛顿的力向后推乙,那么这两力相减,乙就有向甲10牛顿的力,同样道理,甲也有向乙10牛顿的力(假设甲、乙两个体重相等)这10牛顿的力就是引力,这就是我要解说的万有引力现象。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物体会随着地球一起做圆周运动,此时将万有引力分解为指向纬度圈的一个向心力,另一个即是重力。这也是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增大而增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