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东山再起的策划内幕
——访幕后策划何学林
“巨人”又重新站起来了。“脑白金”仿佛一夜之间,再次在中国缔造了一场保健品神话,使巨人就像当初戏剧般倒掉一样,又戏剧般地东山再起。
籍着脑白金,史玉柱不但还清了巨额债务,而且又一次成为亿万富翁,并再度走上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
实际上,这是“有计划、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结果。而何学林,就是史玉柱东山再起的幕后策划者。
记者是在北京时下正热销的《十年一剑——何学林的大策划》、《巨人史玉柱怎样站起来——脑白金的战略与策略》等书中知道何学林其人的。日前,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一个高级写字楼的策划工作室里,何学林向记者讲述了他策划史玉柱东山再起的内幕。
据何学林介绍,1997年,他正任一财团资本资产运作总经理。当巨人集团陷入危机时,他对其进行了战略策划,“有一本书的分量”。这份策划报告在一家杂志公开发表之后,迅即引起轰动,史玉柱、何伯权及一些上市公司的老总纷纷找到何,要求共举大事。
1997年10月,应史玉柱之邀,何学林飞赴珠海,密商挽救巨人之道。
反弹琵琶,策划收购巨人集团
1997年初,当何学林得知巨人集团陷入危机的消息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便是:策划收购巨人集团。
何学林的理由是,1997年,巨人兵败如山倒,遭遇“滑铁卢”,其祸根是1992—1993年犯下的战略错误,经过几年的积累,终于在1997年全面爆发。因此,史玉柱要想东山再起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根本上纠正这种战略失误。战略错误纠正之后,解决资金问题才会有实质意义。而当战略错误纠正之后,资金问题就成了首要问题。
而当时,巨人濒临破产倒闭的绝境,能够抵押的资产早已被抵押、查封和拍卖,任何想通过资产抵押贷款的渠道都已被堵死。而且,对当时已是“臭名昭著”的巨人集团来说,任何一般性的参股经营也已成为不可能。但是,“巨人”两个字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在当时中国企业的品牌中无人能及。因此,被收购在当时是巨人集团的最好选择。
何学林为史玉柱设计的是“零成本”收购方案,即收购方不需要掏一分钱,但条件是“整体接收”,接受巨人集团的所有资产和负债,承担所有债权债务。收购方占51%以上的股份,史玉柱占49%以下的股份。收购之后,由收购方投入启动资金,将断裂的资金链焊接起来,重新启动新巨人。收购方用“零成本”收购的,主要是“巨人”品牌的无形资产、史玉柱的失败教训和史玉柱这个人本身。通过收购,巨人集团原先积累的无形资产一下子被嫁接到了收购者身上。而且,巨人的倒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收购巨人这一行动本身,也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何学林认为,这是一个双赢之举:通过收购巨人集团,史玉柱可以获得发展资金,发展起来之后,可以按股分红,如果想单打独斗,再另起炉灶也不迟;收购方则一下子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可以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又可以拯救巨人品牌,使之起死回生。
一厢情愿,史玉柱错失良机
然而,在收购问题上,史玉柱两次坐失良机。
史玉柱不愿意巨人集团被整体收购,他打算将巨人大厦从巨人集团剥离出来寻求合作,出让股份。
史玉柱的算盘是,巨人大厦盘活了,整个巨人集团也就保住了。而且他出让的只是一个项目的股权,整个集团还是他的。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是注定要失败的。”何学林指出,“现在不是你选择别人的时候,而是别人选择你。所以你必须考虑合作方的需求点在什么地方,然后想方设法去满足他,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如意算盘来设计。合作者感兴趣的是整体收购巨人集团,而不是合作跟你搞巨人大厦。因为70层的大厦在珠海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终端市场。当时,房地产热早已降温,大量楼盘积压,大厦即使盖起来,也卖不出去。”
作者:cehuazg2009-3-17 15:42 回复此发言
--------------------------------------------------------------------------------
2 史玉柱东山再起的策划内幕
果然,巨人大厦股权出让计划无果而终。
与此同时,当合作方有意将巨人集团整体收购时,由于史玉柱要价太高,使巨人再一次与机会擦肩而过。
1997年7月,广东今日集团(现乐百氏集团)老总何伯权得知何学林策划收购巨人的方案之后,立即找到他,商讨收购事宜。
当时,何学林力主何伯权收购巨人,他认为与今日集团花1000万元买马俊仁的所谓“生命核能”秘方,和后来的花1200万元请麦肯锡做洋顾问相比,这个收购方案可以称得上是更加实在的、“可以创造商界经典和传奇的策划大手笔”,史玉柱与何伯权的联姻更是“奇缘佳话”。
然而,史玉柱对巨人品牌的无形资产开出了若干个亿的天价。何伯权也不免有些犹豫:今日集团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花这么大的代价收购巨人,是否有此必要?
结果,整体收购一事又不了了之。
与何伯权失之交臂,使巨人集团错失了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最后一次机会。至此,挽救巨人的一切努力均告失败,辉煌一时的巨人集团终于轰轰烈烈地倒下了。
这时的史玉柱,面前只剩下一条路:自己动手,从头再来。
背水一战,潜心修炼“脑白金”
在具体的经营战略上,巨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东山再起怎么起?干什么?怎么干?
当时,巨人集团的主营业务有三大块:电脑、房产、保健品。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突破口?或者,是否另辟蹊径,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何学林给出的“药方”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进军保健品,做脑黄金。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此为突破口,进入良性循环。
史玉柱也愣了:“进入保健品行业是我的一大失误,你怎么反叫我做保健品?这不是让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吗?”
何学林答道:“此一时彼一时,当年你进入保健品行业是弃主业而入新行,犯了经营战略错误,但你已经在这个行业付出了上亿元的学费,成了这个行业的行家,而电脑高科技日新月异,如果再回到电脑上来,将是再一次地弃主业而入新行,一错再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错就错,反反得正。”
何学林认为,当时巨人脑黄金的市场销售还是不错的,鼎盛时期每月回款额高达几千万,如果再创昔日辉煌,只需几个月,便可全部还清所有债务。
最终,史玉柱采纳了何学林的建议,向保健品行业发出倾力一击。
于是,喜欢模仿革命领袖和战时行为方式的史玉柱收拾“残部”,开始了新的“长征”。他切断与巨人集团的一切联系,从珠江三角洲转战长江三角洲,隐姓埋名,卧薪尝胆,开辟新的“根据地”。他将“脑黄金”的名字改成了“脑白金”,并从一个朋友处获得50万元资助,在上海注册了健特公司,在珠海注册了康奇公司和士安公司。
为了掩人耳目,躲避债权人和媒体的追击,史玉柱这次彻底从台前退到了幕后,把自己神秘地隐藏了起来。在这些公司当中,史玉柱都不是法人代表。包括史玉柱的大本营上海健特公司,法人代表也是由他的一名部下担任,史玉柱本人的公开身份则是“策划总监”,而双方私下签定秘密协议,史玉柱才是事实上的老板。
“脑白金”出来之后,通过大规模、密集性的广告攻势,迅速填补了国内保健品行业低迷期过后的市场空当,风靡全国。到2000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员工数千人,并在全国建立了拥有200多个销售点的庞大销售网络,规模超过了鼎盛时期的巨人集团。
史玉柱,这位在落难时千夫所指、几乎被送进监狱、攀登珠峰时又差点葬身雪山的“著名失败者”,3年之后竟然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借”钱还债,“形象广告”换前程
这货属于贴着炒。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两人都是。但何学林算是史玉柱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