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即善于吸收与继承先进的科学文化,善于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善于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及进行运用,善于运用逻辑将自然知识上升到科学的形态。而与之相比,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则有所不同,古代的中国人民拥有独特而实用的科学体系,并且由于社会因素而导致中国古代便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西方人崇尚理性,而中国人重视实用,民族性格所导致的差异很大部分体现在了科学的发展之上。古希腊的哲学家整天思考宇宙与生命的意义,而中国古代的墨子却毫不留情地嘲笑制造出能飞三天的木鸟的鲁班。然而在科技发展的速度上,古代中国确实领先于西方的。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中西方在科学上各有长短,东汉宦官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医圣”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等创造发明突出。尤其是秦王陵兵马俑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精湛水平。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和西方的科技各有特点。数学方面,中国形成了由《九章算术》奠基、以实用为特征的算法化体系;西方则形成了由《几何原本》奠基、以抽象空间形体关系的推导为中心的纯逻辑体系。天文方面,中国形成了精细观测、天文历法、比附人事的传统。
西方则致力于构造宇宙模型的理论探讨,终于导致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的建立,它比中国盖天、浑天、宣夜三说完备并合理解释了当时人所掌握的天象。物理学方面,墨子在光学、阿基米德在力学上各有成就,但后者在萌芽状态实验、量化处理和理论高度上优于前者。综合科学上,《墨经》与亚里斯多德的系列著作相比略逊一筹。因此,总体上说这时的西方科学水平更高。然而,技术对比却是另一番形势:我国以大规模水利工程、农家肥、绿肥和改良农具为依托的农业技术足与罗马相匹敌;金属冶炼业一举完成了自块炼铁经铸铁到炒钢的过渡,许多技术早于西方几百、上千年;医学上,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无论就理论的精深还是实践的效应来说都不能与扁鹊、张仲景、华佗相比;制造技术上,抛开农具、冶金、机械不论,中国的司南、地动仪、提花机、造纸术更是世界首创。就科技的综合水平论,中国从汉代开始,科技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因此,古代西方与中国的科技发展特点各有优劣,西方科学的逻辑性导致了西方国家在近现代的快速崛起,而中国古代科所提倡的实用性则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都是建立在经验观察和自然哲学基础之上的经验医学体系,都是平衡论体系
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加快世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