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促进教育公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大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作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芜湖市坚持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之中,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多措并举,狠抓落实,让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使城乡学生同在蓝天下,共享阳光,健康成长。芜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硬件均衡,加大经费投入,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硬件均衡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之举。芜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方位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一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农村中小学提供充足的经费保证。2007年至2010年,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4.3亿元,受惠学生累计达85.5万人次。逐年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情况纳入对县区党政领导的督导考核内容,形成各县区教育互相比投入、比发展、比成绩的争先进位局面,促进县区政府主动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目前三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均超省确定的基本定额,保障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等,重点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校舍新建、改造资金14.82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25.18万平方米。大部分资金向农村学校倾斜,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舍面貌焕然一新,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更新,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围绕学校布点,实施布局调整,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布局调整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市按照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遵循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利于教育教学管理、完善教育服务功能、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原则,合理考虑人口、生源、教育资源、交通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科学规划和稳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到2010年底,全市有50余所中小学校通过“撤、迁、并、建、改”等方式进行了优化重组,调整了全市中小学布局,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改造。
三、围绕师资均衡,提升师资水平,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师资均衡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内核。为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我市建立完善教师补充、培训和交流机制。2010年三县按照“条件公开、过程公正、全程监督、择优录用”的原则,新招考录用了105名中小学教师。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需要,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和学科教学力量不足的中小学任教。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师资水平,我市坚持教育培训为主,辅之交流互动的方式,促进城乡师资均衡。2010年,全市有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有500名教师进行了交流,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均衡,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科学配套、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四、围绕信息技术,推动资源共享,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开拓更大空间。信息技术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手段。我市以建设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为契机,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芜湖、繁昌、南陵三县成为全省首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共有574所学校加入“农远”工程行列。广大农村中小学生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近距离接触到最先进的教材、最优秀的教师。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中小学架起一座座“空中课堂”。过去农村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变得丰富多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缩小芜湖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围绕教育惠民,扶持困难群体,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扶持困难群体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障。从2007年秋季起,我市对所有农村中职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截至2010年,共发放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4053.48万元,补助54280人次。从2009年秋季起,实施中职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2010年秋季起,将中职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截至2010年,全市共发放免学费资金675.5万元,免学费人数5723人次,有效引导农村地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秋季起,将城乡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资助范围,共发放国家助学金672.54万元,补助8968人。建成88个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电视、电话、电脑、图书、爱心雨伞、小药箱等设备及物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捐助、慰问、个别辅导、咨询等教育帮扶活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芜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芜湖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组织视察调研。近年来,分别组织委员到全市各中小学、各县区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我市城乡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做到参政有内容、说话有依据、议政有方向。二是召开座谈会。分别组织教育界委员、专家、教师代表座谈,讨论如何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智囊团的作用。三是形成调研报告。在广纳民意、广集民智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在决策时参考。近几年,我们先后向市委、市政府呈送了《关于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的建议》、《关于芜湖市中小学均衡教育》等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意见和建议正在实施和落实中。
从芜湖的教育均衡发展来看,我们认为要做到“三个创新”,才能确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按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原则,推动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创新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目前,开发区、鸠江区已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同区同待遇”,我市将进一步推广,3年内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全免费”。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探索实行校长职级制,建立校长流动交流制度,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构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加强教师资源统筹配置,探索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流动制、名优教师巡回授课制、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优质学校教师支教制,深入开展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活动;大力加强教师培训,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