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期间仍然活动着的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与新构造在含义上有所不同。新构造通常指晚第三纪以来形成的地质构造。由于第三纪晚期的地壳运动比起第四纪来要强烈而广泛,因而新构造比活动构造要明显和多见。总的说,活动构造也可理解为至今活动着的地质构造。 挽近地质时期有过活动、今后可能继续再活动的构造,它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隆起等构造。对于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限,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大致可以分为:①第四纪以来,②晚第四纪以来(约50万年以来),③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晚期(一般用10万年或3万年)以来,④全新世(1万年)以来,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其定为1万年以来。中国学者倾向于晚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作用为活动构造,并且着重详细研究晚更新世—全新世期间的活动特征。活动构造的研究,对地震预报、工程稳定性等实际问题及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地学理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成为备受广泛重视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地壳活动观测技术方法和研究领域的扩展,对活动构造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活动构造主要通过对地质、地貌现象、大地形变测量(包括垂直的与水平的)、定点地壳形变动态观测、地震活动性监测、地壳应力状况,以及各种地球物理场变化等方面探讨其活动状况和形成机制。由于板块构造、地壳动力学研究计划的开展,已把活动构造的研究推向了更深、更广的领域。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仪、倾斜仪、断层蠕变仪以及卫星测距、月球测距、射电干涉测量等长距离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对现代地壳构造活动状况及动态的定量研究日趋精确。在活动构造的研究中,板块边缘地带、裂谷带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地区;对板块内部的现代活动及应力场状况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在对各类型活动构造的研究中,地震构造和活动断裂的研究是最活跃的课题。事实上,地质构造的活动不一定都引起地震,但构造地震之所以发生,都是由于断裂带的局部或全部活动达到相当激烈程度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