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集团的经营创新

2025-04-28 12:47: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饲料产业的经营创新。
微利经营、服务营销和近距
离密集开发,是集团公司实施已久的三项基本经营策略。这三项经营策略,也是基于为用户创造价值、带来利益的目的而形成的。
首先,发掘一切潜力,整合一切优势,进一步降低饲料产品的成本,把微利经营真正建立在低成本的优势基础上。一是发挥集团公司规模采购优势,采购质优价廉的原料。进口原料,均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国内部分大宗原料,也由集团公司或者片区统一采购,大大提高了谈判能力并降低了采购成本;二是提高营养配方技术水平,降低营养配方成本。集团公司营养配方技术人员在执行用户质价标准和确保各项营养指标的基础上,对一些替代原料不断进行试验、开发和使用,有效地降低了配方成本;三是严格控制和降低管理、制造、生产、销售四项费用,2004年集团公司饲料吨平均四项费用降至100元以下,最低的企业已降到70元以下。公司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微利经营的顺利实施,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次,在服务营销方面,重点抓了服务营销队伍的“三化”(专业化、本土化、中龄化)建设工作。提出服务营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技术和养殖效益。这要求服务营销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畜禽养殖、疫病防治方面的经验。为此,集团公司广泛招贤纳士,逐步对达不到“三化”要求的服务营销人员进行置换。整个服务营销队伍中,专业化人员比例不断攀升,为有效地服务于养殖业创造了条件。
其三,近距离密集开发,以提高近距离市场销量比例为工作重点,也取得较好成效。目前,集团公司在省内饲料公司已发展到40多个。随着饲料公司布点越来越密,每个饲料公司的近距离密集开发区就变得越来越小。近年来集团公司以各饲料厂为轴心,对其近距离密集开发区进行了重新划定,并要求各公司提高近距离密集开发区销量比例和优化销售渠道,以此帮助近距离养殖用户节省运输费用,并确保他们在六和微利经营中真正获益。一年来,经过各个饲料公司的不懈努力,近距离密集开发区销售比例有较大提升,在集团公司划定的近距离密集开发区内,各公司销量比例达到80%以上,与过去的远销售距离相比,单运输费用一项,可为密集开发区用户节省8000余万元。
此外,在近距离密集开发区,各饲料公司简化了销售环节,优化了销售渠道,一是对规模化养殖大户尽可能地做到直销,节省下来的中间费用全部让利用户;二是对必须保留经销商的,仅保留一级,并引导他们也实行微利经营,靠量取利,或者把优秀的经销商转变为公司的服务营销人员,从而进一步降低销售环节的费用,保证近距离密集开发区内的养殖用户真正享用到公司的微利产品。
微利经营、服务营销和近距离密集性开发的持续推进,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养殖饲料成本大大降低,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收益明显提高,同时,也逼使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磨难与革新,并扩大了市场占有。
目前,“微利经营、服务营销和近距离市场密集性开发”三大经营策略正在向精深细密方向发展,并已成功的探索出价值采购、客户营销、数字营销、立体经营、价值链整合、有价值用户贡献率、用户价值最大化等一系列具体做法。
2.肉食加工及养殖产业的经营创新
(1)与合同鸡养殖户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合同合作制度。1997年,涉足加工产业后,集团公司认真分析研究了过去“一条龙”企业运作的成败得失,在与合同鸡养殖户的合作中,避免相互赊欠,以规避可能的风险,同时增加互相制约的措施以保障双方的诚信,从而使得“一条龙”运作得以顺利开展。
(2)追求并形成规模优势。第一个“一条龙”运作成功后,截止到2007年底,集团公司又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新建近40个冷藏加工厂,日宰杀鸡(鸭)160万只,并实行分散加工、集中销售和统一配货。巨大的规模优势和供货能力,正在市场充分显现。
(3)发现国内市场并由出口转向国内市场。面对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集团公司在同行企业中是最早自觉转向国内市场的企业。由于转向早,加上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很快在国内冷冻品市场站稳了脚跟。
3. 养殖产业的经营创新
(1)率先呼吁并推行到商品鸡的标准化养殖,促进商品鸡养殖业的升级转型。尽快发展标准化商品鸡场,从养殖源头保障鸡肉品质,最终向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甚至是绿色食品,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2001年以来,集团公司已投建17个存栏10万只的标准化商品鸡场,成为带动标准化养殖的试验场和示范场。
(2)2006年,为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养殖发展,六和在集团内部推广“平度标准化养殖”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六和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帮助养殖户建设标准化鸡舍,饲养管理全套自动化;每个鸡舍农户在基建等方面投资约20多万元,六和投入部分设备资金,养殖户分期还清。该模式解决了农户采用标准化养殖模式但资金不足的问题,普及了标准化鸡舍和科学饲养模式,为畜禽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供了依据,为安全生产,放心消费打下基础。2006年集团投入600万元用于推广“平度标准化养殖”模式,新建、改造标准化棚舍652栋,带动新上鸡鸭673万只;2007年集团又投入2000万元,扶持新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91座,新增存栏453万只,使标准化养殖模式在省内各地得到快速推广。随着各地六和畜牧养殖担保公司的组建,担保公司模式已逐步取代“平度标准化养殖”模式,成为六和推动标准化养殖的主要形式。
4.种畜禽产业的经营创新
(1)六和专注于农牧业,认识到六和当前主业饲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畜牧业的发展在于养殖,养殖中的重点在良种!所以六和自主研究培育成功具有优良性能的“六和白”种猪,并先后自建或合资成立种鸡场、种鸭场、种猪场,引进了具有先进生产性能的樱桃谷种鸭和海波尔种猪,使六和可以全方位为畜牧业服务、为养殖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2)六和把形成持续成长的能力作为种畜禽产业的工作重点,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对标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生产指标汇报交流机制,在集团内形成了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赶超氛围。集团先后设立了种鸡的入舍母鸡种蛋数、产蛋率、合格率、死淘率、受精蛋健出率等标杆,以及种鸭入舍母鸭种蛋数、入舍母鸭健雏数、产蛋率、合格率、死淘率、受精率、鸭苗的生产成本、受精蛋健出率等标杆,各场定期交流、总结生产数据和经验,探索改进措施,推广优秀做法。集团先后在种鸭节水饲养技术、种鸡人工受精技术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在集团内部广泛推广。
(3)为推动种畜禽产业的现代化、规范化,集团在种畜禽场构建了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和科学的养殖管理体制。各场购置、构建了现代化的消毒设备、设施,制订了严格的消毒程序和免疫计划,为畜禽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5.一体化经营创新
一体化经营模式即饲料厂、冷藏厂、种畜禽场通过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在冷藏厂30-50公里以内培植毛鸡鸭基地。由饲料厂负责原料基地合同鸡鸭发放,冷藏厂保证合同政策贴紧市场、用户,种畜禽场保证提供种畜禽的质量,饲料厂、冷藏厂、种畜禽场密切配合,互为资源,互为客户,形成了为养殖户协同服务的能力。
一体化经营模式经过鲁中、鲁南的试点,已经在集团内部全面推广,在山东省内已经形成了数个产业集群,并在东北、河南、安徽、陕西、山西等地形成了产业聚落雏形。一体化经营使六和对养殖户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由依靠业务员的个人能力对养殖户进行服务,到以六和整个产业链体系为养殖户提供整体养殖解决方案的保姆式服务,六和产业内部协调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6.担保公司模式创新
2007年5月,集团提出建立由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业内同行、合作社和养殖户组成的八位一体的体系,推动标准化养殖发展。2007年7月,六和集团、无棣县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无棣和兴牧担保公司。9月,六和集团、平度市国资委共同出资,在平度成立了青岛平和担保有限公司。
担保公司可担保其注册资金5倍的贷款,为养殖户发展标准化养殖提供抵押、担保贷款等服务。运作中,担保公司与六和饲料厂、冷藏厂、兽药厂、种畜禽场紧密配合,为养殖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但规避了经销商环节,增加了养殖户收入,而且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能力,为畜牧产业向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成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无棣和兴牧担保公司已发放担保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带动标准化养殖场160余栋,存栏290万只,总投资额6000多万元。
7.强强联合,聚合发展
合作发展,联盟经营的发展战略是六和持续成长的强大动力。集团先后与新希望、石羊、大象、中粮、经纬、隆达、银宝等多家国内外优秀企业通过合作共赢,优势互补,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继2005年集团与新希望进行战略联合之后,2006年、2007年又先后与陕西石羊、山西大象实现强强联合,加快了对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推动中国饲料行业的发展壮大。多年来,六和与英国樱桃谷、加拿大海波尔、美国联合、日本丸红、三井等国际优秀企业进行了深层次、多方面的合作,在发展模式、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六和与国际产业接轨,为中国农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