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事美
晚清时期,貌似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历史上非常罕见。那就是同朝为官的大臣,居然出现了姓名近似的现象。一些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可能以为他们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兄弟。如果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李翰章、李鸿藻,翁同??、翁同书、夏同??等人。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有些真的是亲兄弟,有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甚至都不是一个地方的人。
先说第一对亲兄弟,曾国藩与曾国荃,曾国藩是哥哥,曾国荃是弟弟。两人相差13岁。话说老曾家本是兄弟5人,曾国藩是大哥,后面还有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荃排行老四,但在家族中排行老九,所以也称为曾国藩的“九弟”,后来曾国荃在统领湘军时,也被人称为“九帅”。
曾国藩与曾国荃,其实右边这张相片很可能也是曾国藩
曾国藩27岁中进士,曾国荃28岁取优贡生。曾国藩进京做官后,曾国荃跟随父亲进京,在哥哥身边学习。从学习上来讲,曾国荃不如哥哥曾国藩。兄弟二人慢慢有了区分,曾国藩偏文,曾国荃重武。
都知道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军,一手缔造了湘军,但湘军中最厉害的统帅,则非曾国荃莫属。可以说,没有曾国荃,湘军能否剿灭太平天国真的很难说,即使能剿灭估计也要推迟好几年。
1856年,曾国藩率湘军攻打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围困,命悬一线。此时,曾国荃立即招募3000勇士,火速驰援曾国藩。曾国荃成功拿下吉安,为哥哥解围。从此,兄弟二人正式携手,一同镇压太平军。
在攻打天京时,曾国荃不顾哥哥的多次劝告,急攻险进,挖壕沟埋炸药,克服疫情蔓延等多重不利因素,最后竟然成功攻陷太平天国的老巢,彻底消灭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强将手下无弱兵。曾国荃带出来的将士几乎都是敢死队,相比之下,曾国藩就柔弱了很多。为了补偿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曾国荃每攻克一城,就给将士放假三天,纵容他们烧杀抢掠奸淫。尤其是攻陷天京后,城内哀鸿遍野,曾国荃一手导演了天京大屠杀。这点曾国藩虽然很反对,但也无可奈何。
如果说曾国藩拥有的是为官治国的大智慧,那么,曾国荃至少也是有胆有谋的一方高级统帅。与哥哥不同,曾国荃喜欢?N瑟,打完一次胜仗,就回家买地盖房,很享受衣锦还乡这种感觉。曾国藩在朝中官居高位,却从没有在家乡盖过一宅一院。相比之下,境界高下立判。
再说做官,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后来,曾国荃也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同时兼通商大臣。另外,曾国荃还做过陕西巡抚、山西巡抚、浙江巡抚、两广总督、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
再说李鸿章与李翰章。这两人也是亲兄弟,不过李翰章是哥哥,李鸿章是弟弟。他们是兄弟6人,李翰章是老大,李鸿章是老二,后面还有各种“章”,如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但最小的弟弟反而没了“章”,叫李昭庆。
李翰章比李鸿章大两岁,但弟弟更聪明。李翰章27岁也中了进士,而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
李鸿章与李翰章的合影照
都知道李鸿章是追随曾国藩,一起镇压太平天国的,其实,李翰章也是。可以说,这两兄弟走的是同一条路。不仅非常同质化,甚至还有一点竞争的关系。如兄弟两人都曾负责给曾国藩写过公文。一次,曾国藩找李鸿章来写,不巧李鸿章外出,就让李翰章来写。谁知,哥哥正写着,弟弟又回来了。看到哥哥写的公文,弟弟略带嘲讽的一笑,说“原来你也会写这个?”弟弟把哥哥推到一边,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哥哥只有惊呆的份儿。
李鸿章不仅是曾国藩的高级幕僚,后来还一手缔造了淮军。相比弟弟,哥哥李翰章在这方面就差了很多,他在湘军中主要负责后勤供应,也就相当于后勤部长。
再说做官方面,只说省部级以上的官职,李鸿章曾做过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总理。哥哥李翰章这方面也不示弱,他曾任湖南巡抚、江苏巡抚、湖广总督、浙江巡抚、湖北巡抚、四川总督、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同时还曾加任兵部尚书衔、太子少保衔。
再说李鸿藻,不知道的人以为李鸿藻应该与李鸿章是亲兄弟,其实不是,他们二人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名字相似而已。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李鸿藻比李鸿章大3岁,恰巧还属于同龄人。
李鸿藻
李鸿藻与李鸿章的家世差不多,都属于官宦家庭。李鸿章24岁中进士,李鸿藻则是32岁才得中进士。李鸿章在地方都是实权人物,属于封疆大吏。而李鸿藻的地方工作经验相对欠缺,从来没做过一把手,顶多是个河南教育厅厅长而已。除此之外,李鸿藻基本都在京城任职,如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最高职务也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李鸿藻虽与李鸿章名字相似,但二人没有任何惺惺相惜之情。相反,与李鸿章的“软弱”不同,李鸿藻是强硬的主战派。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李鸿藻一直反对妥协。李鸿藻很讨厌李鸿章那种求和的嘴脸,甚至要弹劾李鸿章。
再说翁同??与翁同书、夏同??。翁同??的大名很多人都熟悉,是同治、光绪的两代帝师,翁同??的书法造诣更是名扬天下。翁同书与翁同??是亲兄弟,翁同书大翁同??20岁,几乎就是相差了一代人。
翁同??与翁同书
相比弟弟翁同??,翁同书的仕途表现很一般。虽然他也曾随清军镇压太平军、捻军,也曾做过安徽巡抚,但成绩都很一般,甚至还因犯错被流放新疆伊犁。最高才得了四品衔。
相比之下,弟弟翁同??更聪明,不仅26岁就高中状元。后来,在京城的各部委基本都担任过要职。如户部、刑部、工部、都察院、总理衙门等。最重要的是,曾两次入值军机大臣,最高官至相国。虽然戊戌政变后被罢官,但总体还是非常辉煌。
再说夏同??。此人与翁同??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翁同??是江苏常熟人,而夏同??是贵州麻江人。两人的相同点是,都曾高中状元。翁同??生于江浙之地,不仅富庶,还是状元的高产地。而夏同??不同,他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状元,可见,夏同??比翁同??更厉害。
夏同??
夏同??比翁同??整整小了44岁,两个人完全处在不同时代,命运自然截然不同。夏同??后来去日本留学,主修法政。回国后,参与编纂了中国第一部行政法规——《行政法》。后来,当过广东法政学堂的校长。再后来就进入民国了。
夏同??基本就是一个法政领域的专家,与翁同??根本没法对比。不过,有一点他们还是比较相同,那就是夏同??的书法也比较有名,虽然也远远比不上翁同??。
姓名相似,但官运不同,甚至命运迥异,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