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的方法探讨

2025-04-22 17:08:1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3.4.1 农用地分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用地分等中各级等指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可比性问题。农用地分等中各级等指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可比性问题,是农用地分等的核心,也是其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农用地分等的目标是全国可比的分等指数计算和等级体系建立,随着全国农用地汇总工作的日益临近,这一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全国农用地分等控制大纲》(2005 -12 -15)提供的数据,各省计算的农用地等指数差异较大,以最基础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为例(表1-1),主体为1年2熟的湖南省自然质量等指数最大值为6000,而主体为1年3熟的福建省自然质量等指数最大值只有3188。最小值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从2200分到0分不等。自然质量等指数的不可比,必然导致后续的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不可比。从省内来看,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于2005年完成了5个试点县域的分等工作,5个试点县域分属4个2级指标区,其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和最小自然质量等指数均不可比,县域内水田和旱地指数亦不可比,导致后续的利用等和经济等指数不可比。研究表明,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不可比性,既表现在2级指标区之间,还表现在2级指标区的县域间及县域内不同标准耕作制度间(如水田和旱地)。

表1-1 全国部分省份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变幅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全国农用地分等控制大纲,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第49期,2005,12,15。

(2)成果检验中现实粮食产量数据的获取与标准产量的折算问题。成果检验中现实粮食产量的数据获取与标准产量的折算问题,关系到如下2个问题:一是与分等指数的可比性密切相关的分等成果独立检验问题;二是农用地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问题。农用地分等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反映了农用地粮食生产潜力和质量的高低差异,但并没有反映出现实粮食生产能力绝对数额,有必要建立各级等指数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模型,一方面检验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确定各等级对应的粮食生产能力。

目前成果检验和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采用的数据多为农用地分等调查数据,数据的独立性较差。其次,在关系模型建立中,实际作物产量的标准产量折算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农用地分等规程》中的理论标准粮折算系数,即产量比系数,由于各省和省内2级指标区之间,即使相同的作物也采用了不同的产量比系数,这就导致计算出来的实际作物的标准产量在不同评价体系间可比性较差,为不同体系的分等指数对应关系的建立增加了困难。

(3)农用地分等一般理论与区域实际相结合问题。由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差异,特别是在南方丘陵山地区如重庆市,与北方地区环境不同,在应用农用地分等一般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还必须结合区域实际进行独特性、创新性研究。如光温潜力指数,全国采用统一的方法计算,选取了若干主要的气候指标,要求完全兼顾各地气候及其宜栽作物习性的差异是不切实际的。各地气候不同、宜栽作物不同、相同宜栽作物的品种不同,往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同,导致不同作物之间的理论产量(光温潜力指数)与实际作物最高产量的比例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分等指数的偏差。这有必要结合区域实际,将一般理论和方法具体化。

(4)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问题。农用地分等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是直接应用于耕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耕地占补实行数量质量平衡、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评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等;二是应用于耕地资源与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农用地分等成果获得了详细的资源数据,为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的探讨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对于2者耦合系统的研究具有应用价值,目前尚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本书试图作一点探索性研究。

1.3.4.2 模型应用中提高跨区域耕地等级可比的方法探讨

为解决上述农用地分等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对提高跨区域等级或等指数可比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等级的可比性包括2个层面:一是在等指数具有等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等级可比;二是在等指数不具有等价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等指数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等级的可比。在方法上,一是可从评价模型的过程和机理出发,采用分模块控制方法实现等指数的等价性和可比性;二是可从评价结果的检验和反馈环节,采用独立产量数据与统一标准产量核算的检验方法,建立不同评价体系之间的等级对应关系或等级指数对应关系,实现等指数不相等条件下,等级的可比。

(1)分模块控制方法。为有效实现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目标,基于模块集成思想,综合《农用地分等规程》和相关理论研究,在此提出分模块控制的方法提高农用地分等质量[154]。分模块控制的方法将农用地分等模型分为4个控制模块:(1)气候因子模块,为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加和;(2)土地因子模块,即自然质量分,反映地貌、土壤因子的综合限制性;(3)利用系数模块,反映耕地利用水平差异;(4)经济系数模块,反映投入产出水平差异。分模块控制的方法强调各模块参数的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获取精度对相关层次等指数可比性的影响。在4大模块中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加和,即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是关键,它通过标准耕作制度下多作物光温潜力和气候潜力指数的整合,全面反映气候因子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影响,也是后续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指数可比的基础。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涉及标准耕作制度、光温/气候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其算法和基础数据的获取均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应用农用地分等方法,建立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中,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性进行了分析和算法改进。此外,自然质量分、利用系数、经济系数3模块对相关层次及其后续分等指数的可比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模型构建中,其可比性控制也是必要的。

(2)独立产量数据与统一标准产量核算的检验方法。首先在成果检验和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中,采用独立的数据作为依据,不仅可以检验分等成果的可靠性,而且还可对分等指数计算偏差进行必要的修正,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的精度,如采用统计年鉴播面单产或独立调查产量计算评价单元全年产量。其次在粮食产量-等级(或等指数)关系模型建立中,实际粮食产量的计算可依据能值或价格原理,采用跨区域统一的标准产量折算系数,以标准产量为桥梁,建立不同体系分等指数的对应关系,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体系等指数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