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们把精神寄托在《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身上。人们追求诸葛亮的“神话”形象,究其根本,就是人们对无限的渴望,但无限太过抽象,存在却不显现,它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所以人们是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来崇拜,需要一个“神话”般的偶像,这个偶像一定是人格化的,于是便通过诸葛亮这一具体形象将人们对“无限”、对美好价值的渴望表现出来。
也因为《三国演义》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小时候就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并且这本书的版本很多,可以提供给认识拼音的小孩子读。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的形象,被潜意识的刻画在小孩子的脑海中,导致从小就认为诸葛亮是个智多如妖的神级人物。因此,《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也被大家潜意识的记住了这个神话,并且安然接受。
老百姓内心的“清官梦”折射在了诸葛亮身上。当然,人们接受诸葛亮妖魔化的神话形象,不仅仅是因为料事如神的魅力,还有“清官梦”。其实每个老百姓都有一个“清官梦”,而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一位典型的清官,忠臣,代表了老百姓的美梦,而自然而然的,诸葛亮就被赋予了很多美好形象。
更有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魅力折服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计谋层出不穷,在战争中力挽狂澜,坚持撑起了整个支持刘备的党羽和势力,手中一把羽毛扇子就能走天下,而这恰恰是诸葛亮的魅力所在。
因为诸葛亮清官的形象符合老百姓的心理诉求,人们把内心美好的心愿都寄托在诸葛亮身上了。
因为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一位典型的清官,忠臣。按照易中天的解读,诸葛亮代表了老百姓的“清官梦”,所以受到人们追捧,人们便对之进行投射,把很多美好的形象都移花接木在他的身上。
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一直以来的形象是一位有勇有谋善于攻略的人,世人比较喜欢他。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完美的人,所以诸葛亮的完美也是可以接受的,不存在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