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管理的三个难题:责任,协同与激励

2025-04-28 06:03: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如何才能做到责任明晰,执行到位呢,我认为应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责任意识

如何把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放在统一的责任体系内,是管理实践一大难题。

有观点认为,组织内只有两个层级是有完整的责任意识的:

一个是老板,他承担着生死存亡的压力;
一个是一线员工,他们每天每时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和行为要求。
而中间层即所谓的管理者,很容易成为“转包商”,把上级分配的任务分配给下级,自己成为监工。

所以,管理者在心态上和行为上要承担起独特的责任:

心态上,承担起“合伙人”的责任,一切从公司战略和执行效率出发;

行为上,承担起“服务员”的责任,服务好老板、服务好员工。

二、执行效果

1、不知道干什么

责任不清晰或责任偏离战略,就是没有解决好员工不知道干什么的问题上。

2、不知道怎么干

原因较多,有的可能是指示接收不清晰,有的可能是能力或方法问题,
对于管理者来说,传授工具和方法远比传递思想更重要,励志培训不会带来多少业务增长,解决问题更多是靠方法而非热情。

3、干起来不顺畅

主要是协同配合与流程的问题,在下一节“协同与流程”中会详述。

4、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

5、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

三、目标与责任的关系

关于目标与责任,联想集团的三个方法论值得参考:目的性极强、复盘、分阶段实现目标。

1、目的性极强

解决战略目标与责任的关系问题,作为企业组织,任何岗位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清楚自己的责任与目的,与战略目标是否强关联。

2、复盘

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能让整个团队的能力得到扎实的积累。

3、分阶段实现目标

把目标分拆成按阶段关联的子目标,既符合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又顾及到团队成就感的心理因素。

协同与流程

一、协同为什么难

1、各扫门前雪,只为部门绩效负责

凡是有考核的,大家积极去做,想方设法拿高分,即使一件事情对公司长远利益有伤害也在所不惜。

2、部门墙,只考虑专业,不考虑组织目标

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都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组织共同目标上。
3、员工独立思考能力缺失

就像三国孔明先生,自己累死,终究无法安天下。
二、如何协同效率更高

那么如何协同,才能将不同责任体系内的员工共同创造最大效益呢,主要是通过系统化、流程化。

通过系统化与流程化,使员工更加明晰在流程中的责任,从而减少内耗、提高效率。

企业在前进过程中,就像一辆自行车,要想取得平衡,就必须在行进中,学会眼、手、足的协同。

具体到工作职责,要学会思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如何保持握手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如何防止断链。

激励与考评

一、激励做得好,能够让企业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当企业建立了责任和协同体系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让员工主动地承担起责任,也就是如何激励员工。

激励就是分钱吗?

薪酬激励的根本是评价事,不是评价人,管理者主要责任不是找人的毛病或缺点,是评价人在岗位责任上发挥的价值,人是否达到了工作要求,在结果和目标之间做考核。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讲,激励既是分钱,也不仅仅是分钱。

惠普前中国区总裁孙振耀老师在视频授课时说,没有物质是不行的,只有物质是不够的。

企业要解决了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问题,也就解决了价值创造的动力问题,使价值创造成为可能,企业才得以持续。

二、科学公平的考评是激励能够起作用的前提

要想使激励能够在组织中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公正的考评是激励能够起作用的前提。干好干坏一个样,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1、明晰的管理者考核职责

绩效考评绝不仅仅是人事或薪酬部门的事,而是所有管理者的事。

2、科学的绩效考评程序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每年一次给直接下属做出一份详细完整的绩效考评报告,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上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2)定性分析,针对各项技能指标进行评判。
(3)下年度个人发展计划。
(4)员工个人意见。

3、绩效考评是管理的重心,但不是全部

在激励考核方面,员工与公司“斗智斗勇”,往往获得了短期的收益却损害了长期的发展;

如何能够走出绩效考核的死胡同,多一些对人才选用育留、对组织持续发展更深入的思考,是我们这一代管理者亟待要思考的问题。

必须承认,成功的管理没有定式,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不断思考、努力摸索。或许,这也正是管理实践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