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丧事应该悲哀,这当然天经地义。但许多民族的丧葬风俗中,却将欢歌狂舞当作丧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土家族有“跳丧鼓”,苗族和水族有“吹芦笙舞”,彝族要“跳脚”,傣族要“娱死”,佤族要跳“舂臼舞”,景颇族要跳“布滚戈”。最有趣的是哈尼族传统的“莫搓搓”葬俗,全村男女老少和外村来宾,都身着华丽端庄的服饰,连骑的马都打扮得花花绿绿,男男女女成双成对,边摇扇子边吆喝着跳“莫搓搓”舞。土炮声声,唢呐齐鸣,敲锣击鼓,彩旗飘飘,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挑选对象,真是哭的哭,笑的笑,闹的闹,跳的跳。叫人弄不清究竟是在办喜事还是办丧事。
丧葬仪式有两个功能:一是处理尸体,二是宣泄活人的情感。世界上各个民族处理尸体的办法形形色色,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瓮葬、做木乃伊等等,但目的都是一个:让死者灵魂能顺利进入天堂或彼岸世界。那么宣泄感情的方式呢?一是哭,二是笑。
当冰冷的尸体躺在一群熟悉他活着时模样的生者中时,活着的人首先就会意味着“死”的存在,同时又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活着。这时,有一股复杂汹涌的情感在胸中奔突。痛哭、长嚎和狂跳,使人们的这种感情得到了及时而适当的宣泄。
然而,人们也不能沉浸在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死者的思念中久久不能自拔,因为生者还要活下去,并且还有许许多多的子孙存在,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实际上战胜了死亡。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庄子,说妻子初死时他也十分悲伤,后来一想,人最初本来就是什么也没有,后来变得有了生命,死了以后又一切化为乌有,再回到天地这个大屋宇中,就像四季交替一下,活着的人何必为此傻乎乎地哀伤呢?在一般老百姓中,虽然没有庄子这样达观,但相信有彼岸世界存在的却占大多数,既然人死后只不过是由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并且那个世界比人间还好,那当然应该欢欢喜喜为他送行了。这就是丧葬风俗中“娱死”活动的心理根源。
正因为上述原因,许多地方把为寿终正寝的老人办的丧事,叫做“白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