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025-04-16 04:52: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其涵义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共情对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共情”之所以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特质,主要是因为,具备共情特质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与苦恼,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因此,它非常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被别人理解,正是这种理解构成了建立关系的基础。在教育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感受到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理解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所处的环境或状况,对保证教师工作的有效性来说是最基本的要素。缺乏共情容易使师生关系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感到失望。认为教师不理解、不关心,因而会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学生感到受到伤害。由于教师没有进入学生的参照框架,而过多的立足于自己,因而他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的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这会使学生觉得受到伤害。由于缺乏共情,教师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共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学生会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师生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师生双方更深人的交流;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学生,共情更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润滑剂,是教师的一种核心的人格特质与教育能力。“共情能力”的增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回答2:

1.孩子不具备完善的价值观,所有的道理需要有基础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往往不能通过说教来形成,需要总结与自我思考。

2.教育不等于说教,很多情况讲道理都是单方面的接受,那孩子接受多少需要心平气和的沟通,深刻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落到实处。

3.在说教前应该先自我反省并明确问题出在哪里,希望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需要思考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共情能力不仅在孩子身上十分重要,在父母身上同样重要。如果父母本身是刚愎自用的那本文就可以直接略过了。首先父母要纠正自我认识,在孩子教育中不能像教书先生一样,扮演一种角色,而是应该扮演多元化的角色。我们总结了3大类:朋友、家长、老师。

一、为人父母的乐趣是成为孩子的朋友

1.放弃自己的主观认识,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主观性过强的父母往往会希望孩子屈服于自己的认知,且不谈认知的对错与否。但就结果而论,孩子容易产生排斥情绪而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更谈不上朋友。

2.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语言的传达可能在教育过程中的比重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人际交往中,实际上有65%的信息是通过肢体传达的,适当的使用拥抱、亲吻等等可以大大增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二、榜样力量的基础是父母的自律

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要注意自己是否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情况在教育过程中可是屡见不鲜,效果同样可想而知

实际上打PP这种行为在现在教育里面过分妖魔化,适当的时候需要动手还是得动手,尽可能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可,不可成为常规的方法。

学会尊重孩子,教育与尊重实际上并不冲突,即便价值观并未完善,但是孩子仍然是有自主意识的个体。有句话说的好,对待外人这么客气,为什么对加人这么不客气?

三、共情不是同情

1. 千万不可会错意,因为共情准确的表达是以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与沟通。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的同时也是培养家长自身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能力将会为孩子受用一生,成为一个朋友、同学都愿意为之交往的对象。

2. 共情不要入戏太深,说到底共情是一种更高效的了解孩子真实想法以及传达正确价值观以及道理的方法。通过这样方法去引导可以更好的沟通,甚至于还能再孩子身上学到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