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史实和三国演义,评价诸葛亮

2025-02-26 04:12: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诸葛亮出将入相,内辅蜀国,外抗曹魏,交和东吴,但后世亦有权臣之讥,是否评之太过?

  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罚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广被於人民大众,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的评价,都能明察秋毫。有益於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然而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屡以曹操自比,对待刘禅的方式,一如曹操对待汉献帝。掌握整个国家大权,排除君王的影响於其外,举凡政治上人事任官、军事上调兵遣将及内政大小措施,即有人叽为嗜权之权臣,正如曹操,虽未篡汉,但只手遮天,人臣功高蔽主。

  在白帝城接受刘备诚恳托付的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谨事幼君不失礼,辅国治众国人信。比较起孙坚死后的主少国疑,甚至於孙策亡后的大臣未附,而刘禅不比孙策及孙权,诸葛亮的全力辅助,遂使后主无后顾之忧,其功不可没。然而曹操大翦献帝宗室,杀戮皇后贵妃;诸葛亮以臣事君,并无对刘禅作出逾矩的行为。曹操又控制汉献帝左右,铲除亲信外戚;诸葛亮对於刘禅,恰好相反,甚至於北伐途中,还有因刘禅受谗而被迫回师召回成都的记录。这些比较,诸葛亮与曹操两者显出截然不同的光景。

  假如没有诸葛亮的介入治蜀,政治上的作为,刘禅能够使上下各适其职吗?发崛人才,录用人才,评量人才,任用人才,这些君主的重责大任,曹操、孙权及刘备等人非常擅长。诸葛亮一直到死后还安排了蒋琬、费禕等人接班,生前则重用董允、马谡、陈震、吕义、杨仪、张裔、杨洪、费诗、杜微、来敏、尹默、谯周、邓芝、杨戏、张表、杨顒,甚至刘琰、向宠、吕凯、马忠、王平、张痴、张翼、姜维、宗预、廖化等,还有一堆文臣武将,蜀汉可谓人才济济一堂。这些应该是刘禅要继承刘备广招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黄忠、马超、庞统、法正、孙乾、简雍等人工作,诸葛亮却先代刘禅募集人才,不知刘禅会不会作得比诸葛亮还好呢?相当怀疑。

  军事上的安排就更不烦刘禅操心了,诸葛亮率军出征,南平叛乱,北出伐魏,每每造成魏国举兵震动。虽然蜀兵素质太弱,无法完成大业,但以一州之寡民,力征数倍大州的众兵,诸葛亮鞠躬尽瘁,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若是刘禅的军事能力要比较,不如与刘备的义子刘封来比较,刘封是在二十余岁就以武艺闻名,还具有实际率兵打胜仗的人,万一有心与刘禅对抗,刘封可能会力屈劣势吗?后来刘封因诸葛亮而死,遂无此顾虑。如果没有诸葛亮,刘禅要领兵平南蛮,北伐曹魏,似乎有点强人所难,也许还要面对刘封的挑战皇位也不一定能搞定。

  至於内政的治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治理官府、修缮房舍、桥梁、道路等,开辟良田,丰收米粮来充实仓库,讲究器械技术的改良,不断累积富饶物产。不管是不是权臣,这些事情需要勤劳肯作事的人才有办法成就,如果抢著作这些事就叫权臣,那麼益州的人打从内心很希望这些所谓肯作事的权臣多一点。良相难求,因为掌权而不建设,握权而不造福人民的权臣太多,有人会认为刘禅会把国家治理得比诸葛亮还出色吗?

  如果蜀汉没有诸葛亮,只凭刘禅来统治,就可比较出诸葛亮倒底是不是权臣,如果诸葛亮连一丁点都没建设蜀汉或留下任何制度与人才来荫庇刘禅的话。事实上诸葛亮治蜀达成富国强兵,有声有色,连死后数十年都还令人民敬仰,甚至在路旁祭祀或私立庙宇,这种待遇,即使曹操、关羽及刘备一代枭雄等人都望之莫及。虽然经年征战,未有匡复之功,但以蜀弱之资,挑战曹魏强敌而不畏惧,士卒用命而不顾,人民尽其力而不怨,诸葛亮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与其责备诸葛亮身为嗜权之权臣,不如称赞为治国之能臣,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当之无愧。

回答2:

一片忠心 报国心切 并非预言家 而是思维发达 才料敌先机的人

回答3:

虽然空城计是假的 借东风是假的 甘露寺是假的 借荆州是假的 三气周瑜是假的 还有把他神化的很多 七擒孟获不明 三国志中只写了 平定南中
然而 木牛流马是真的 五出祁山是真的 为刘备开辟基业 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心是真的
从另一面看他 他不仅是军事家 政治家 还应该是外交家 科技发明家
关于诸葛亮的更多 三国志中有诸葛亮传 我不敢妄加评论……

回答4:

存爷们!~脑瓜血好用!~
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