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重境界,是哪三重?

2025-02-25 08:25: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一步一步来看。

第一重:

看山是山

山本来是山,一个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相,这点你能确认吧?你来问问一个没有读过书,就说小孩子吧,指着一座山:小朋友呀,那是什么呀?小朋友说:那是山呀。

很朴实,真实的回答,当然我这里不是代表所有的小朋友都会这么回答。

这里呀,是在让大家,让我们自己明白一点:看山是山,是我们很本来,很原始,很真实的看法,比如小孩,小孩子开始是纯真的,天真的,有一说一的。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

这时候我们长大了,你也长大了,我们在走到一个路上,看同样那一座山:哎呀!妈呀,这是山,哎呀妈呀,这山很深沉,这山很美,这山上有许多可以看,可以吃,可以玩的东西,我喜欢她,我爱她/我不喜欢,/我不想看到她/看到她就烦/嗨呀,我看淡了,无所谓她了……

大家可以看到,此时我们看山,不只是看到了山,对吧?这点可以确认吗?看山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其他的,比如:看到山给我们的感觉,看到了我因为山而升起的情感,这点大家可以,你可以确认吗?

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的性质,因为你想看透她呀,想得到什么呀。

我们继续来看第三重,这重有些关键,看到者,会看懂我下面的文字所说的。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

此时,您呀,老了,(其实不一定老了)是您呀,经历了前面的两重,而突破到这一重。正如我所说的,您突破了前两重,这一重,您看山。

此时,您只身一人来到小时候和年壮时老去瞧看的那座山,你觉得不知道山的哪一点那么好看,从小到大,好像永远看不完的。

此时,注意,您呀,突然间,顿悟了!

“我的天,我现在在看山,看到了山的表面的相,有许多的树木,高空还有鸟,山上明显还有羊群在叫,还有摩托车的声音……,我现在看山,除了看到这些,我还看到了我对自己因山的一切而生起的想法,一个个被我取舍,而我还看到了因为生起的想法而引起自己内心的波动,就是情绪,有动有静,或喜或忧或非喜非忧,人生的经历,五味杂陈,都有,此时我再看一看虚空!我一下子楞了一下!我的天,这山,这山的一切有形相,这山有形相而引起我内心的无形相,——此时为我之外和我之内的一切,包括了:我的喜怒哀乐,,,哇哇哇,和这个虚空有什么不同呢?而我没有明白升起了疑虑,再观疑虑,这疑虑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都是我自己去定义的,观到的都是我的定义,有形上:这是山,这是羊,这是树,那是鸟,无形上:这是不好的念头,那是好的念头,那是不知道的念头 (情绪)无形上:这是因我认为好的念头而升起的感觉,那是因我认为不好的感觉,那是……无形上:我怎么不明白自己会去分别呢?(疑虑),边观边接纳,直到最后你会观到,这一切都是空,山也是空,性质为空,此时恭喜您,见性。此时,您内心明了:观山还是山。明朗起来。

我的朋友,您听明白了吗?也许我说的不够明白,对大家还有一些保留心态,但是呢,我又知道,这不是一下子可以明白,而明白又是一下子的事。(关键词:头脑观念,定义,空性,性质相同,)

此时,您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了呀 (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有时间会看看哦,)

看完的同学记得点个赞,让更多的小伙伴们看看哦[微笑][微笑]

(领取福利再走吧[捂嘴][捂嘴])

回答2:

第一是“物质的”,亦可说是“自然的”人生,或“经济的”人生。一切衣、食、住、行,较多隶属于物质方面者,均归此类。人生本身即是一自然,人生不能脱离自然的大圈子大规范,人生不能不依赖物质支持,此是人类生活最先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文化第一阶层。没有此最先一阶层,将不可能有此下各阶层。

第二“社会的”人生,或称“政治的”人生、“集团的”人生。这是第二阶段的人生,我们称之为文化的第二阶层。在第一阶层里,人只面对着物世界,一切人生全都从“人对物”的关系而发生、而存在。在第二阶层里,人面对着人,即人生大群。这时的人生,主要在添进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精神的”人生,或说是“心灵的”人生。此一阶层的人生,全属于观念的、理性的、趣味的,如宗教人生、道德人生、文学人生、艺术人生等皆是。这是一种无形累积的人生;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超时代性的人生。只有这一种人生,最可长期保留,长期存在。

回答3:

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回答4:

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的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的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的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回答5:

第一境界的历练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喜欢这句话的意境?因为这里的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

第二境界的历练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杰出大师。他曾经赞扬大学问家看书目光直透纸背。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

第三境界的历练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次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这是何等地令人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