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变化,入声字在北方语系里逐渐消失。 据考证,这种现象从唐朝就开始了,从宋词里经常发现以入代平、上、去的现象。 到了元代,入声在北方话中,基本消失。 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当时入声分配是很有规律的,如全浊字母的字全部变阳平,次浊字母的字全部变去声,清母变上声。因为没有派入阴平的入声,所以叫“入派三声”。 而到了现在的普通话,很多字如“屋”“郭”“托”“滴”等被派到了阴平里,所以被称做“入派四声”。据统计,古入声字约500字左右,其中半数的字派到去声,1/3的派到阳平,15%派到阴平,6%的派到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