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自幼失去双亲,家庭环境困难,但依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管生活有多苦,自己不能放弃,这就是范仲淹的忧乐观。
扩展资料: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
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最纯正的中华君子对家国天下和自己之间关系的理解。就像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样。这种精神是有深刻的科学道理的。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牛顿说的,你给其他东西一个力,它肯定给你相同的一个力,就像你用自己的拳头砸墙,你的手会疼是一样的。那么你心中想着全天下,那么全天下的福报都是你的,这就把你的心量和力量都扩大了,相反,你只想着自己,你的心越缩越小,最后困死了自己。这种智慧只有追求精神的东方人掌握了,所以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说让我们先人后己,你也可以看到,那些在历史上做出丰功伟绩的人,最终自己也名留青史,这就是最好的例证,对天下人和自己,范仲淹的这句话都是最好的教育,警告和激励,看你有没有智慧了解这里面的道理。所以好好学习中国文化吧。想想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这些文明都没了,只有中国还在,这就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忧乐观与当前社会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以天下为已任,以利为宗旨,值得提倡和发扬。
简介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