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山的保定唐县

2025-05-06 04:21: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同龙村地处唐县县城北约十公里。站在县城城北2公里白求恩纪念馆后的钟鸣山上遥望,雾气缭绕的西北方向隐隐约约蹲坐着一尊“宝葫芦”,这个宝葫芦就是著名的葫芦山,“葫芦山”本身只是一座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由于葫芦山周围是西同龙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因了那份特殊的感情,葫芦山周围广袤的土地也俗称“葫芦山”,这也是一山代表一地的最好例证。一条绵延的城乡公路贯穿南北,通向大山深处,6路公交车的终点就是西同龙村。西同龙村就像是处在一个脸盆中央底部的一块平地,我不知道葫芦山算不算太行山脉,但是我知道西同龙也是通向唐县真正的大山的过渡地。葫芦山往西走就应该算是唐县人俗称的“山上”,唐县的旅游胜地也主要在山上。从西同龙及邻村往东或往南就是冀中平原了。
说到西同龙的由来,现在几乎无证可考,从现存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据说村东部有一道非常酷似龙骨的土脉绵延乡里,(至于同字取何意,我个人考证,由于过去这一带远观看上去像是一条“土龙”,经过流传演化成谐音“同龙”,但过去似乎两个字又都是带山字旁的,今天的龙与带山的龙是不是一个字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现在词典上找不到了。)同龙也就由此得名,因西同龙地处西方,故称西同龙。
西同龙一带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地。前不久为配合保定至阜平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河北文物工作者在对公路沿线区域进行前期调查时,意外发现一段战国时期中山国修建的一段长城遗址。中山国长城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唐县西北约卅公里的葫芦山一带,北起涞源县,南到顺平县,沿唐河东岸,蜿蜒曲折,修建于低矮的山顶和山坳处,为斜南北走向,全长约九十公里,由多个隘口和关城组成,毁坏严重,著名的紫荆关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的说,站在葫芦山远眺,能看到古燕国的边墙,就是金庸笔下的慕容复念念不忘复国的那个五胡国之一。
唐县乃战国鲜虞故地,也是早期中山活动的重要区域。古中山国史称“千乘之国”。中山原称鲜虞,属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春秋时期越过太行山东进,多次与晋发生战争。春秋晚期,鲜虞转至唐县,改称中山。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定州)。公元前406年,中山为魏所灭。至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村),与燕、赵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最终于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
中山复国后,为了抵御主要来自赵国的进攻,修筑了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经过2300多年的风雨沧桑,这段史载战国长城遗迹何在?今人张维华等学者也曾多次探查寻找,可惜因无实物佐证而未果。l987年我县在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当地老乡称作“边墙”、“葫芦蔓子”的土石遗迹,认为早于明长城,但不敢确认是否即为战国中山长城,遂逐级上报,尔后,经省市文物工作者实地踏察和中国长城学会派出的长城专家成大林先生鉴定,确认为战国中山长城,此后,又在曲阳、顺平、涞源、发现中山长城遗迹,总长约89公里,仅在我县境内即长约44公里。长城沿马耳山西南麓唐县一侧半山腰伸向一块平坦的山间盆地,翻越盆地中间一座名为“葫芦山”的突兀山峰,胡芦山一带长城修建于低矮的山顶和山坳处,为斜南北走向,石头砌筑,毁坏严重。除个别地方有残墙外,如今大部分仅存残迹,残墙最高处0.60米,宽2-2.5米。在西同龙村西、上赤城村东的山梁山蜿蜒曲折,向西南进入白合乡上庄村北,顺山坡而下,为公路、村庄所隔断。长城由上庄村伸向西南的山南庄,到达西大泽村的东山坡上,为西大洋水库所隔断,长城为水库淹没。至今在“葫芦山”上还能看到一条模糊但依稀可见的土长城遗址。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22:“唐县……即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尧帝少时被封唐侯,被后世尊称为“唐尧”,这里也被称为尧帝故里。也因此唐县的文化被奉之为唐尧文化。虽然也有山西临汾、山东菏泽甚至浙江兰溪、湖南桃源等地都曾加入过这场“故里之争”,但是不管哪里是尧帝故乡,尧帝那种奉行德政、揖让之德、和合之道、询谋之风、节俭之行,带领先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先进思想岂止只是在这几个地方盛行,尧文化的核心精神早已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之中,自古就受到华夏子孙的无比尊崇和敬仰。
西同龙人和亿万华夏儿女一样,他们也始终秉承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他们不但勤勤恳恳、思想和观念也越来越开化,过去封闭的西同龙葫芦山也越来越开放。美丽富饶的葫芦山正张开宽广有力的双臂欢迎天下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