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推进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教育事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影响面最广。办好基础教育,是直接关系教育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这要求我们推动基础教育的各项工作,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根本的前提,也是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当前西部农村“普九”任务艰巨,要加快推进西部“两基”攻坚。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力争2010年在全国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二是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决定因素,也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发展高质量的高中教育。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基础教育工作同样也必须坚持“五个统筹”,切实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关键在农村、在西部,这是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的重要基础,是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区域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社会发展职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把人均受教育程度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要求基础教育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继续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积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三)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创新
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化、数字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我们必须看到,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是在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和生活,相应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势必要求加快教育创新,不断探索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以教育创新推动学习的革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四)应对基础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新挑战,促进基础教育外延和内涵的全面发展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等等,使基础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的层次普遍提高,使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跨越方面迈进。我们既要满足西部农村等不发达地区的基本教育需求,也要鼓励东部等发达地区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基础教育,努力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同一地区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教育的多样化和均衡发展,是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做好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工作,要更好地抓住机遇、珍惜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新情况、与时俱进,追求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