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情商和智商一样,通过后天锻炼能够得到提升,而共情能力则是情商的基础,一个情商高的人往往共情能力也是很强的,所以家长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共情的话,长大了自然就会发展出很好的情商。
那么什么是共情能力呢?中国的很多成语都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这种能力,比如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恻隐之心”等,如果是用心理学的词汇来讲,就是“同感”“同理心”“同情”,听话者能够设身处地的将自己放在说话者的角度,想他所想,感他所感,对他人情绪情感有极高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共情能力也被称为移情能力,共情能力高的人能够及时感受到对方的情感,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情感需求。
一个人如果共情能力差,就会表现出冷漠,刻薄,对别人的伤心视而不见或者不会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处境。长大之后就会表现为社交能力差,说话不顾别人感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低”。
共情是人与人情感链接的纽带,具有共情特质的人对别人的体谅,理解和关心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接纳,从而让对方也能产生愉悦感,这样久而久之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其所具有的共情能力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也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就是为他们将来复杂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让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越来越顺畅。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拥有共情能力的孩子,遇事是如何处理的呢?
共情,是情感的共通
疫情之下,高中生刘奕良给身在一线的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他回忆着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记事开始,身为军人的母亲一直在和“天灾人祸”进行斗争,母子两人聚少离多。
而当得知母亲又要奔赴湖北前线的消息时,刘奕良以“出去转转”为借口,只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舍和眼角的泪水。
作为一个普通的儿子,他多想让妈妈留下来,陪自己一起走过最关键的高中时光,但是作为一个英雄的儿子,他又一次选择了隐忍。
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刘奕良一直在表达对母亲做法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预想到读信的母亲会流泪,预先安慰母亲。
读完这封长信,见惯了生死的母亲已经泪流满面,她说:他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我以为他还很单纯,没想到他反过来给我鼓励。”
亚瑟•乔拉米卡利说: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
正是因为他能够明白对方的感受,理解别人的处境,才宁愿掩埋心底的落寞,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和无数英雄背后的守护者一样,悄悄长大。
如何培养孩子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情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影响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和社会交往的品质。
如果说习惯决定性格,那么塑造性格的,就是家庭。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呢?
● 增加父母的陪伴王欢老师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学会跟家庭的交往、跟家族的交往、跟社区的交往、跟学校的交往以及跟社会的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是通过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交往开始探索和这个世界的交往方式,逐渐地,他们会不断扩大交往范围。“黄小厨”黄磊的育儿理念一直很受人称道。他非常注重亲子相伴的时光,还在微博中说到:不管是作为《小别离》和《小欢喜》里的父亲,还是生活中孩子们的爸爸,我都坚信生活是一场陪伴彼此的美好旅行。在这样一场“旅行”里,有着相亲相爱的家人,有着沿途的无限风景,每一件事都是共同的回忆,彼此情感的共通,塑造着孩子的共情。我们总是责怪孩子只会低着头看手机,不会理解别人,甚至对身边人的付出视若无睹,其实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有效时间太少。当忙碌成为亲子间最大的问题,当命令成为彼此沟通的阻碍,孩子便无法再对我们敞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的,只能是疏离、反感和抗拒。
● 为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
《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中指出“儿童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让他们学会共情能力及利他行为。”生活中也能够经常看到孩子的行为和性格都是与家长如出一辙,正所谓“孩子是家长的镜子”。
比如家长是一个很感性的人,看电视剧也能流眼泪,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电视剧人物当中去。家长和家里的老人比较亲近,孩子也会如此,去关心长辈。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重要一点,就是家长自己先要情商高,在孩子面前展示什么叫做感同身受,从行为上为孩子做正向引导。
●正确的关注和强化孩子的共情行为 除了做好孩子的榜样之外,父母还应该经常向儿童做出共情行为的表扬和鼓励,在孩子面前赞赏那些共情能力高的人,从而引导孩子主动去做一些共情的行为。
激发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在为别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够获得的成就感,他们就会愿意继续做下去,久而久之共情能力就会成为一种自我强化,不需要家长监督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
● 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哈佛第25任校长科南特说:做人的道理,就在于不妨碍他人的权利,同时又能达到自己的愿望。
在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孩子逐渐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能看到自己的得失,宣泄自己的情感。
家长可以运用角色互换的游戏方式,让孩子“演”一次别人的角色,体验别人的难处,降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学会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受。
好的教育,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有同理心的孩子,也是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孩子,他们的未来都不会太差。
心理学与生活_4:学会共情能力!
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认为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服管教。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学习教育,在对孩子的教养中,一不小心,就与孩子成为了苦大仇深的“敌人”。
父母时常无语凝噎,明明本心是为孩子好,怎么孩子仿若就是感受不到老父亲和老母亲的用心良苦呢?
到底,真的是孩子不乖呢,还是父母一直只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呢。
01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难与孩子建立好的情感联系
周末逛商店时,看到一位爸爸带着六七岁的男孩在选衣服。
男孩选中一件喜欢的上衣,爸爸却觉得不好看,选了另外一件。
一番争执之下,爸爸才勉强同意买下男孩选的衣服,可还是说了句“我觉得一点也不好看”。
付款时,爸爸又快速给男孩挑了条裤子,却问都没问男孩的意见,直接买下。
最后,虽然买到了新衣服,男孩却看起来一点也不开心,小脸上尽是失落与委屈。
相信不少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候拗不过孩子时,不仅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和解决问题,反而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拒绝和不满。
中国青年报社曾做过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调查,有86.7%的受访者认为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30%的受访者表示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厌恶感到痛苦。
没有同理心的父母,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竖起一面高墙,无法将爱传递给孩子,也体会不到孩子的真实感受。
《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说,情感联系是我们毕生的课题,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自己,渴望被关注,被接纳。
孩子也一样,自出生起,便对父母有着特殊的情感依赖,父母的接纳、理解和认可是他们内心安全感的基础。
如果父母缺乏同理心,那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将会很难去接纳、理解和赞同孩子。
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接纳、理解和认可,情感上便会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让他们难以与父母进行真诚交流,影响与父母建立好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