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2025-04-25 19:00: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善是好的意思;师是老师,引申为榜样;资指资源、借鉴,这里是借鉴。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善和不善是互为师和资的,再一次强调对立统一。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出自于《善行,无辙迹》,《善行,无辙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扩展资料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解释:善于行的没有车辙的形迹,善于说话的没有缺点可以指谪,善于算的不用算盘来策算,善于闭住的不用关锁就不能开,善于结住的不用绳约住就不能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解释:因此圣人常善于救济人,所以没有可弃的人;常善于救济物,所以没有可弃的物。这样称谓彰着自己的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解释: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资料。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要善人不自重师格、不爱惜可为数据的人,(以为如此)就是明智,其实是大迷惑。这是最要紧的妙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善人

百度百科-善言

回答2: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27章。

原文(精选):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扩展资料:

解析: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此篇处处闪耀着老子的智慧火花,无不展现了他深藏不露的机智和机巧之心。

五善:

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

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是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

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

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是善结。善结之人,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回答3:

  [原文]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二十七章

  [要义]

  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和不善人是对立统一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好人可以变坏,坏人可以变好;双方又是对待的,有善人必有不善人,有圣人就有强盗,无善人也就无所谓不善人。师就是模范标本,资就是借鉴材料,“师资”一词源出于此,今天的“师资”就是教师队伍的意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扬好人好事的带头作用,让人们见贤思齐,见善改过,从而感化带动后进的人们;同样,也要以坏人坏事为反面教材,知道坏人们的可悲下场,引以为戒,不致重蹈覆辙,误入歧途。

  [故事]

  《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逆,是谓要妙。’”胶鬲就是“举于鱼盐之中”的那位贤人,费仲就是荐进苏妲己以亡殷的大奸臣,敌国的贤臣就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敌国的奸臣反而能成为自己的盟军,所以文王不予胶鬲玉版而予费仲,目的在于使纣王更加轻胶鬲而重费仲,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殷亡不远矣。文王举姜太公于渭滨,以为军师,所谓“太公八十遇文王”,文王让他坐上自己的车子,亲自把他拉到宫中。所以老子接着说:“不尊敬老师,不爱惜反面教材,即使智者也要迷惑起来,这就是要言妙道。”

  我们也常常用坏人坏事的例子教育人们走正道,不走正道没有好结果,像他们那样是罪有应得。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君子好色,纳之以礼。坏人坏事的警世作用也不可忽视,有时反面教材比正面榜样更有力量。我的高中同学某某,是县城机关子弟,和一帮机关子弟在一起走了邪路,从读初中时起便开始伙盗,连武装部的枪支弹药都敢偷。读高中时还是我们班的班长,和女团支部书记谈恋爱,谁也想不到他会是一个盗窃犯。八三年夏我们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公安人员突然来把他押走了,同学们为之大惊失色。这年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一网拉出很多“大鱼”,审判大会是阴历八月十四召开的,而且就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就是为了以罪犯们,特别是我们的班长为反面材料来警诫教育青年学生们:“看看你们的同学,胸前挂着个大牌子,剃了葫芦头,反铐双手,两个民警押着他,谁犯了法就是这个样子!!!”所谓“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那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目中,终生以为教训、借鉴,不再重蹈同学的覆辙,决不走到邪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