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进行的国内首例汽车行人保护碰撞试验,引起了业界对汽车行人保护技术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正加速出台汽车行人保护标准,国内外汽车企业也已加紧行人保护技术的专利部署。“汽车保护安全技术不仅要保护驾车人、乘车人,还要保护行人,这进一步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我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一次挑战和升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付于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汽车行人保护标准即将出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驾、乘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却忽视了行人保护技术的研究。最新公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显示:近年来,我国行人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人数占26%左右,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这一比例高达40%。
据了解,目前,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已出台了与“行人安全”相关的强制法规。“我国汽车行人保护技术相对落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正加紧出台推荐性国家标准《汽车碰撞时对行人的保护》,目前已完成标准的制订,进入审批阶段,很快将正式颁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该负责人介绍,将颁布的标准是基于全球法规《全球技术法规关于机动车碰撞时对行人及弱势道路使用者加强保护和减轻严重伤害的认证统一规定》制定。因为我国交通事故中受伤的相关数据还没有足够详细的统计,因此基本采用了全球法规。标准主要对成人和儿童的头部及腿部碰撞受伤情况进行试验,并提出要求。
国内外企业加快专利部署
“国外企业在行人保护技术上研发较早,2004年已在外部安全气囊,发动机罩弹起装置、电子智能等安全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奇瑞等国内汽车企业也开始把行人保护作为安全技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检索了相关专利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机械发明审查部交通运输处副处长张军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张军分析,目前国内已公开的在分类号B60R21/34(“在发生事故或者其他交通危险时保护或防止行人<非乘车人>受伤的车上装置或配件”)下的专利文件共230件,其中发明专利168件。加上其他分类号下的专利申请文件,该类技术在国内的专利申请量大约为260件左右。2004年之前,公开的该类专利申请文件多为国内个人发明和少数企业的发明,专利质量相对较低。此后,该类专利申请逐渐增长。到2007年,国内汽车企业的相关专利申请出现大幅增长。
这些专利申请中,日、韩、美企业占绝大多数。其中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22件,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7件。记者检索发现,丰田公司申请的发明专利包括“用于保护行人的气囊装置”、“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等。日产则申请了“车辆事故通知系统和方法”、“具有弹起式发动机盖的车辆及发动机盖弹起方法”等专利。
公开的专利文件显示,目前,奇瑞在行人保护技术上申请了3件发明专利和1件实用新型专利。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技术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吉利也已将“行人保护”纳入重要研发项目,即将上市的新车EC718已在前后保险杠内放置了复合泡沫棉材料和防撞钢梁,设计了行人保护支撑,采用人车友好型保险杠系统,能有效保护行人和驾、乘人员的安全。
“可以料想,《汽车碰撞时对行人的保护》的出台将进一步加速国内汽车行人保护技术的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
发展国内汽车电子技术是关键
但是,“国内行人保护技术研发起步相对较晚,一般侧重于更改汽车设计,以此降低保险杠高度,减低保险杠硬度,减缓发动机盖前沿坡度,降低发动机罩强度,减少行人与翼子板区域接触等,还有待在材料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付于武表示。
目前,尽管防抱死刹车系统、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电子稳定程序等汽车电子安全技术逐渐成为国内汽车的主流,但日前发布的《中国汽车电子专利态势报告》显示,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多数来自外企,我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能提供全车电子产品,本土企业申请的专利多为汽车空调电子控制、汽车电子娱乐系统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荣惠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安全技术尤其是行人保护技术,最重要的是电子控制。国内企业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技术,通过速动传感器在不同情况下灵活控制车辆运行,尽量避免碰撞或是减少碰撞中对乘车人、行人甚至车辆的危害。”据了解,目前,有国外公司研发出新一代智能安全系统,涵盖了自动预警、自动紧急刹车、盲点信息系统等,这将是发展电子技术、保护行人安全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