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海盗们最后都怎样了?

听说有的死了,有的竟然当官了!这是怎么回事?
2025-04-27 06:44:0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有的确实当官了!而且非常大,如郑芝龙。他们都是被朝廷招安后封的官。也有病死后受到众人崇拜的,如“开台王”颜思齐 。也有被朝廷剿灭后被杀或自杀的如徐海、王直、李魁奇、锺斌、刘香等

  郑芝龙
  郑芝龙(1604年-1662年),号飞黄,小名一官,福建南安人,以中国南部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兼海盗,台湾郑氏王朝开创者郑成功的父亲。在西方文献中,则以「Equan(一官)」闻名於世。郑芝龙又名郑一官,号飞黄,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 父郑绍祖为泉州太守叶善继的库吏。郑芝龙弟三人:郑芝虎、郑鸿逵、郑芝豹。

  郑芝龙年十八岁时,至澳门的舅舅黄程处学习经商,并於於澳门接受天主教洗礼,教名Nicolas,之后往来东南亚各地,后追随於日本平户岛的华侨巨商李旦门下,李旦过世后,郑芝龙逐渐接收势力,1623年继承李旦的事业船队,但因日本施行锁国政策,遂於1624年与同党颜思齐将基地从日本正式迁到台湾笨港(今北港附近),开拓台南以北到嘉义附近沿海一带地区,并筑十个寨。此后不久,荷兰人登岛,驱逐了以台湾岛为基地的日籍海盗,郑芝龙遂携妻子定居于大陆沿岸离岛,以劫掠为生,是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号称横行于闽海。

  崇祯初年福建总督招安海盗,郑芝龙奉招归附明朝政府,1628年接受福建巡抚招安,败海盗刘香,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和荷人进攻,官至都督总兵官。不久便携妻子返回福建南安老家,成为当地首富,他也是唯一一位迎娶了日本人却仍能正式返回大陆的海盗。不久郑芝龙应明政府要求率军讨伐其他的海盗力量,包括李魁奇、锺斌、刘香等人,大获全胜,名震福建。不久福建省内发生旱灾,郑芝龙遂以巨船载饥民数万殖民台湾,他给予每位移民“三金一牛”的资助,令他们自行拓殖。当时的台湾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据史料记载当时拓殖的难民不久便能够衣锦还乡,因此而引发了向台湾岛移民的浪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当时的台湾岛为荷兰人所统治,荷兰人在岛内修筑安平赤嵌两城,但驻防近两千余人,而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荷兰人无力治理全岛,城外便成为郑芝龙的天下,殖民的中国人均须向郑氏纳税,郑家也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富可敌国。

  顺治元年南明永历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顺治二年润六月,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一时间权顷朝野,短短的几个月时光是郑芝龙政治生涯的顶峰。由於郑的武官集团和黄道周为首的文官集团不合,郑无法控制朝廷,认为复明无望乃撤仙霞岭兵防,降清,时为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键,其子郑成功曾苦劝郑芝龙未果,遂儒冠儒服祭拜孔庙后率部出海。之后郑芝龙为清人挟往北京,编入汉军正黄旗,再转镶红旗,1648年赐三等子爵,1653年晋封同安伯,

  为了安抚郑成功,清庭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数奉皇帝令命其子郑成功投降,郑成功均坚辞不受。1665年有人劾郑芝龙纵子叛国乃被削爵下狱,两年后黄梧上疏力主叛将家族当逐出北京,乃被命充军吉林宁古塔,唯未果行。顺治十四年,福建巡抚佟国器报截获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议政王大臣会议遂以通敌罪名奏请将郑氏全家斩首,后改为流徙宁古塔,顺治十八年春顺治帝亡,辅臣辅政,十月,颁诏斩郑芝龙于宁古塔。

  “开台王”颜思齐

  颜思齐(一五八九至一六二五),宇振泉,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式艺。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明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思齐遭宦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中日间海上贸易。数年后积蓄渐富。其闻,思齐奥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志士。由于他广结豪杰,遐迩闻名,日本平户当局任命他为甲螺(头目)。

  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思齐等因不满日本德州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农历六月十五日,颜思齐与杨天生、陈衷纪(海澄人)、郑芝龙(南妥人)等二十八人拜盟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时"。众推思齐为盟主。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齐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驶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陈衷纪建言:"吾闻疏球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思齐率船队柢海湾,在笨港(今北港)靠岸。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乃率聚伐木辟土,构筑寮寨。是时,土番以为外敌侵犯,聚族攻击。思齐遗人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在笨港东南岸的平野(今新港),思齐规划建筑了井字型营寨,中间为大高台,使之成为组织指挥垦荒的中枢。与此同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

  颜思齐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垦荒需要资金投入,颜思齐挑选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漳、泉人士,以原有的十三艘大船,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海上贸易;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要。

  颜思齐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死也充满传奇。天启五年(一六二五)九月,思齐和部众到诸罗山捕猎,豪饮暴食,不幸染伤寒病。数日后竞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临终,他召众人告之:"不佞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颜思齐故后,众推郑芝龙为盟主,继续拓垦大业。颜思齐安葬于今嘉义县水上乡与中埔乡交界处的尖山山巅,其墓犹存。颜思齐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在台湾发展史上写下了璀灿而亮丽的史页。他的开台业绩,受到后人世代缅怀。为表达对这位开台英雄的敬仰之情,人们在云林县北港缜兴建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在嘉义县新港乡妈祖宫前,兴建了"思齐阁"和"怀笨楼"。高达五层的"思齐阁",金碧辉煌,游人不绝。妈祖宫内,当年颜思齐建筑营寨的蓝图,依然珍存,供人凭吊。

  【徐海】(?-1556)明代商人、海盗集团头领。法号明山。歙县人。徐海早年在杭州虎跑寺当和尚,嘉靖年间,随同叔叔徐惟学和友人王直一起从事越海贸易。一次徐惟学经营亏损,被迫将徐海作为人质抵押给日本海盗,贷款购货返回中国,并作为向导引倭寇劫掠岭南。不久,徐惟学被杀,徐海被逼偿贷而无力偿还,于是以导引倭寇入侵内地作为补偿。徐海当了海盗以后,投靠了以前的友人王直,成为他部下的大头领,称为‘天差平海大将军‘。徐海一生多次引倭寇或自己率众焚掠江浙沿海,给民众造成了很大危害,朝廷颇感棘手,浙江巡抚阮鹗也一败再败,险些丧命。胡宗宪总督浙江后,利用同乡罗龙文前往徐海大营施离间计,徐海为宠姬王翠翘所迷,解散部属,约降与胡宗宪。结果被胡宗宪设伏围歼,在桐乡沈庄投水而死。《明史》胡宗宪传后附有徐海小传。

  【王直】(?-1556)明代商人、海盗集团首领,号五峰。歙县人。王直从小落魄,有侠气,成年以后足智多谋,为人慷慨大度,胸怀远大志向,因而成为乡里游民的领袖。王直日常以商贾之道谋生,他同党徒们商量说:‘中国法度禁严,吾辈动犯禁网,孰与海外逍遥哉!‘于是在1540年出海从事走私贸易,由于王直沉勇有机略,很快吞并了当时横行东南沿海的几大走私集团,成为走私集团的总头领。他利用手中控制的大量船只装运硝磺和丝棉等禁运物品出海,同日本,暹罗和西洋诸国开展互市贸易,数年时间成为巨富,沿海诸国对他的实力深为叹服,尊称他为‘五峰船主‘。此后,王直收罗了徐海等人为首领,并与日本海盗首领相串联,在宁波的双屿建立大本营,剽掠海船和沿海百姓,一时东南沿海惶然不宁。明朝朝廷多次派兵围剿,都是败多胜少。收效甚微。1552年前后,王直将大本营移到日本的松浦津,自称徽王,并派部下引导倭寇突袭中国内地,一时江、浙、皖数省同时告急。1557年,浙江总督胡宗宪设计诱降,王直被抓入狱,1560年初在杭州被处死。《明史》在胡宗宪传后附有王直小传。

回答2:

应该有的 这个嘛 ……你想想 以前的时代 在各方面包括法制 社会的意识形态 哪怕上层建筑 都不是很尽如人意 有钱嘛 有些事当然了

回答3:

历史上的海盗人都死了是一定的,没人能活这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