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

2025-04-25 19:37: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以及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是非常密切。
为此一个好的科学老师在其教学活动中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重要的是还要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挖掘教材,适时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科学》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很多,如《火山和地震》,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还指导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比西方的现代地震仪早1500多年,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纸》《磁铁》等课时,介绍我国造纸术,司南的发明,利用和世界性的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影响。《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学生对此活动当然会很兴奋,教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一定要先进行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观察活动前要让学生先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二、关注教学过程,时时进行德育教育
科学课并非专门德育课堂,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应从学生好奇、乐学、爱表扬的特点提出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诱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使言行合一。首先,科学课中要注意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对这些要求要每节课强调,并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给予表扬或批评,并持之以恒,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学习行为;其次,科学实验中注意学生的操作训练,如现在开展的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道德行为;最后科学的严谨还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养成仔细观察、反复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观察实验、小制作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难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注重自我教育,德育教育内化
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的形成,靠教师传授和灌输是难以完成的,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任何外在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内部活动才有可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行确定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课程的安排,通过合作、协商,提出探究活动预案,策划探究活动过程。自主体验探究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人人有角色,个个有事干,我给学生明确了角色任务,各小组中都配备了:材料员、汇报员、记录员、操作员。每个学生担任的工作可定期轮换,让每个孩子去尝试,小组合作时,我还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任务明确后,围绕任务,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共同商计对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力争人人参与讨论,个个加入交流,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为有了参与,合作的过程,我觉得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内每个组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同时,老师要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想法,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风气,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唱主角,教师乐意融入其中,与孩子一起探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通过合作才会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当然也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注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在科学课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健康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