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纪—第四纪盆地(坳陷)原型

2025-04-06 23:07: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从新近纪初开始,印度板块和中国板块的最终碰撞拼接,以及菲律宾板块吕宋弧与中国板块的斜向碰撞,使整个中国东部都遭受到了区域性挤压。在此区域性挤压背景下,南华北地区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小型裂陷盆地(坳陷)群逐步抬升消亡。

合肥坳陷东缘的郯庐断裂带也同样发生了显著的逆冲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挤压揉皱带或破碎带。例如,在肥东凹陷东缘,王铁土山梁出现了盆内张桥组地层与盆外肥东群双山大理岩之间显著的逆冲现象,形成了一系列向东逆冲的逆冲断层及碎裂岩带;在肥东山王十八拱水库西侧,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向西倾的NNE向逆冲断层造成了宽达100m的挤压碎裂岩带(图4-32);在桥头集西公路边,郯庐断裂带呈现宽达100m 向西倾的挤压碎裂带(图4-33)。

图4-32 肥东凹陷东缘山王集十八拱水库西侧逆冲构造剖面

Q—第四系;K2z—张桥组;Pt—元古宙大理岩;(1)碎裂岩带;(2)断层泥带

图4-33 肥东凹陷东缘桥头集逆冲构造剖面

Q—第四系;K2z—张桥组;Pt—肥东大理岩;(1)大理岩中碎裂岩带;(2)角闪片麻岩

在整个郯庐断裂带上,逆冲活动也都伴随着前期小型裂陷盆地的消亡。随着逆冲作用的加剧,郯庐断裂带的有些段落在晚白垩世末以后就结束沉积(如山东至皖北段),有些段落在结束断陷活动后就开始抬升、消亡(如潜山盆地、合肥坳陷),而有些段落在新近纪以后转变为残留的拗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和依兰-伊通盆地局部)。在合肥坳陷各凹陷遭受抬升、剥蚀的时候,仅颍上凹陷转化为拗陷型盆地并接受新近系沉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区域性挤压,在使晚白垩世—古近纪合肥坳陷在整体抬升、消亡的同时,还使盆内上白垩统—古近系遭受掀斜、褶皱和剥蚀,使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出现了显著的角度不整合(图4-34)。

图4-34 合肥坳陷西北部新近系与古近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HF93-212W地震测线过颍上凹陷部分

到了新近纪中期,华北南部和北部地区进入了整体均衡沉降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北盆地(河淮盆地),相当于李四光先生所称的中国东部“第二沉降带”。在前一阶段形成的一些凹陷中,由于边界断裂的控制,基底岩系出现了继承性差异沉降,造成新近系和第四系厚度异常加大。据勘探资料揭示,在南华北东南部的合肥坳陷区,新近系—第四系为一套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的披盖型河流相沉积,在该坳陷区西北部最厚可达500~700m;在南华北地区南部的信阳坳陷区,新近系伊庄组厚度约77~236m,主要堆积洪积-冲积相沉积物;在南华北地区中部的周口坳陷区,新近系和第四系覆盖整个坳陷,为一套灰绿色砂砾岩和泥岩的互层沉积,厚354~1905m。在南华北地区北部的开封坳陷区,新近系—第四系属正旋回的河流相沉积,厚度变化很大,大约在0~2400m 之间。其中,中牟凹陷的新近系—第四系最厚达2400m,黄口凹陷的新近系—第四系最大厚度为1000m,而济源凹陷西部的新近系—第四系仅有500~800m。这种情况可能与基底的不均匀升降有关。

根据以上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南华北地区的新近纪—第四纪盆地原型应当属于大型坳陷盆地,沉积物分布十分广泛且厚度较大,但基底仍有差异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