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好还是楼宇自动化好

2025-04-26 18:43: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答:一.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自动化就业发展前景:“自动化”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三是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这也与本专业的来历有关,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源于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系的自动控制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属于制造大类,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电气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因此,企事业部门急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
同时,随着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企业现有电气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湖南信息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将依托湖南信息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优势,通过与集团内制造类、电气类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晟通科技、亚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能自控集团有限公司、长沙铭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湘电股份、美的电器等大中型企业,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共同负责学生就业,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80%以上在职业教育集团内的企业就业。
二.楼宇自动化控制采用的是计算机集散控制,所谓计算机集散控制就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它的分散控制器通常采用直接数字控制器( DDC),利用上位计算机进行画面的监控和管理。主要手段是动画、曲线、文本、数据库、脚本、和各种专用控件等。楼宇自动化包括:空调与通风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电力供应监控系统、电梯运行监控系统、综合保安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从2003年开始,我国应用于楼宇的自动化产品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近几年,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影响,增速逐年放缓,甚至个别产品可能出现负增长,但我们的楼控厂商必须持"远见"以应对"近忧"。2013年经济将逐渐回暖,楼市也将更为健康稳健地向前发展,作为顺时代而生的智能建筑和智能社区定会有相应的发展,再加上近些年部分地产项目验收和等级评比的需要,楼宇自控系统一定会在智能楼宇或是高端物业等处找到它的用武之地。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楼宇自控行业起步较晚,早期的楼宇自控产品主要是引入江森、霍尼韦尔、西门子等进口品牌,随着楼控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国产品牌才纷纷进入市场,但在国产品牌尚未成熟之前,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
开放与集成,楼宇自控应更"亲民"。
在业界,部分人把如今的楼宇自控比作多年前的计算机,有潜力但极端"自闭"。因为在今天,尽管楼宇安防与自控系统如门禁、对讲、电梯、空调暖通、供水等产品都已问世,以至于楼宇子系统正逐渐更新,但真正的整体的网络楼宇系统仍然少见,厂商们一面承诺向开放性系统靠拢,另一方面又因惧怕市场变化而限制互操作性产品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很多厂商不愿提供真正开放的平台,这极大地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一些思想开明的厂商意识到这种局限,开始用昂贵的智能网关做集成平台以达到互操作性,或是借由智能化的路由器解决上述弊病,总之,以"开放"为主题的革命种子开始在楼宇自控行业弥漫开来,我们的楼宇自控厂商应该看清形势,不盲从国外,也不因循守旧,以更长远的视野去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将楼宇系统进行多系统集成。如上所述,当我们拥有了开放式的技术平台,就能收集和管理来自于不同楼宇系统和其他数据源的数据,基于云应用程序提供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从一个单一的源点获得的数据,将使任何设施的营运更容易、更经济实惠地实现更好的楼宇性能。
再者,对于智能社区来说,楼宇自控系统中的"近场通讯"技术则显得尤为实用,有了这项技术,业主的智能手机即可发挥门禁卡的作用,从而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而这种方案中的识别装置与采用标准读卡器成本相当,但它还可利用移动通信网创建检查跟踪系统。
除此之外,物理安防一卡通系统可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来提高出入口控制的安全性,高清摄像机则能更准确地记录和识别过往信息,而"需求响应"则能更好地管理用电和实现节省能源等等。
总之,未来的楼宇自控系统,不再只是智能建筑或是智能社区的左膀右臂,而是深入到它们的骨髓,进而影响它们的内核,让自动化增强"智慧",让智慧引领自动化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