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入校时宣誓的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古人说:“医者,是乃仁术也。”百姓也常说:“医者父母心。”“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有关生命的启迪。这些无一不向我们透露着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国医学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医学的核心精神,是医学价值取向的终极体现,选择了学医,便是选择了人文关怀。
课堂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医学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理念的设计上,更要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理念的操作上。故而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互融,凝聚合力:在医学人文教研室层面可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方法等形式进行;在学院层面应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合理的人文各学科与医学专业学科融通的长效机制,使各种形式的学科真正包容渗透而不是实际上各自孤立,使学科融合流于形式;在校际层面,应加强增进周边综合性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互用优质人文资源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以往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只注重意识形态的教化、理论的探讨,侧重于范畴、
体系的教学而缺乏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去分析和面对实际的医学难题与热点。而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拓宽思路,正确认识与深刻体验,授课内容要以与医学实际或社会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为主,让学生收集资料、形成观点、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培养其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培育其“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等优秀品质与锻炼坚强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适应社会大有裨益。
凡是正常的人,无不敬畏生命,珍惜健康,渴望关怀,而医生恰恰是为人们拯救生命解除病痛恢复健康的,因此人文关怀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而当今社会对医生的认可度并不理想,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也源源不断,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对于有些慢性病、精神病或者诸如癌症这类不治之症,最好的治疗正是“人文关怀”。
医学总有些无法企及的角落,不是“妙手”就一定可以“回春”,还有些时候回天乏术。医
学技能的发挥领域是有限的,而这时医学精神“人文关怀”便有了展示的空间,发挥它独特
的魅力。有些慢性病如乙肝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特点病程长、预后差、易复发、具有传染性,
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这种不良情绪又同时反作用于病情,致使病情加重,
如果医生能适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点滴融入临床工作中,
使患者掌握慢性乙型肝炎保健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和满意度,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能更好的促进疾病的康复。有些癌症晚期患者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这
种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大于肉体上的痛苦,这时医生可以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
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
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宁静地面对死亡。
尽管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在对医学失望和怀疑的气氛却更浓。60年代乐观主义的摇旗呐喊已消失殆尽。青霉素发明产生的激动、心脏移植带来的喜悦、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的欢呼已不复存在。存在的是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可能出现后果的恐惧日益增长,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的不满,对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分配不公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于科学医学所采用的高技术“能做和将做”的惊恐必定增加。医学有时似乎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领导,而他们很少考虑它的社会目的和价值,甚至个体的痛苦。病人被看作为“问题”,或等待修理的“生命机器”。因此,就不奇怪公众为何对此反感,而乐于接受更人道地对待他们的传统医学或自然疗法。
医学从其本质而言绝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人性关怀,社会公正、公平的人道主义事业的
真正体现。医学作为“生命干预”的历史性、地域性、制度性、文化性的“人类文明积累”,
其终极人文关怀是隐匿于其表象背后的最一般的终极生命本体观,医学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工具层面的“能为什么,
”还在于人文层面的“应为什么。”
发给你的都是抄的!自己写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