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
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宾馆进行。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扩展资料
1949年12月路遥出生在陕西榆林市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境特别困难。小说里孙少平家也是穷得天天吃黑膜。 路遥曾在延川县县立中学学习,小说里孙少平是原西县高中毕业。
1968年路遥在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担任副主任职务,在小说里的田福军就是县革委会副主任,路遥的这段经历为他在在小说中描写原西县革委会和石圪节公社提供了素材,在小说中路遥塑造的田福军这个人物正是他的化身。
1969年路遥回乡务农,小说里的孙少平也在农村帮父母干过一段时间农活。在这期间路遥还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小说中的体现应该就是原西县的揽工汉孙少平。之后一段时间路遥还在农村小学教过一年书,小说中的孙少平在双水村小学当过一段时间民办老师。
1970-1972年路遥在写诗,和延川县的同道诗人成立了“文艺创作组”创办了文学刊物《山花》,小说里的诗人有古风铃、黑白和贾冰,还有个作协的文学刊物《山丹丹》,这段经历为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诗人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1973年路遥被推荐到延安大学的中文系读书,这段经历为描写小说中田晓霞、金秀、孙兰香的大学生活提供了素材。
1976年路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小说里也有个省作协副主席黑白,还描写了诗人古风铃和杜丽丽的绯闻。
1982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这部小说描写了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获得了很大反响,为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84年路遥开始写作《平凡的世界》,1985年他来到铜川县煤矿寻找写作素材,这个煤矿就是小说里的大亚湾煤矿。
1988年《平凡的世界》创作完成。如果这些经历是小说的骨架,那么再添加上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这部分作品就诞生了。
这部小说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展示了那个时代城乡的社会生活,最感染、激励人心的是小说中主人公在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奋斗不懈的那种精神意志。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对待人生的态度,就如路遥在小说中写的:“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正因为这种精神贯穿其中,这部小说也会永远年轻,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为世人所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