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进行概念建构呢?结合这两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概念
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学习了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学生来学习百分数呢?答案不言而喻,百分数的价值就在于更便于比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位老师都在原有教材中的基础上提供了适当的改编,利用“学生投篮情境”的学习情境,以“谁的成绩好?”为问题核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否定了知识结构中已有的各种比较方案后,无形中“逼迫”着自己去思考、创造出更趋完美的比较方案:为了便于比较,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步接近了数学概念的本质。接着丁老师和陈老师又引导学生认识了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初步感知了百分数的意义。
二、对比建构,理解概念本质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对于“百分数”这一概念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些学生甚至能解释具体情境中的百分数所表示含义。但是百分数究竟表示什么?很多同学还是很茫然。所以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概念。在学生对百分数有了初步的感知后,两位老师让学生研究了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些百分数丁老师是课前让学生收集的,陈老师是自己收集后分类整理的。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的研究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前进了一步。由于教学素材的精心准备,教师引导的逐步递进,学生在比较和交流中逼近了百分数意义本质属性,理解了百分数的概念本质。
三、拓展应用,提升概念价值
“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来构建概念,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概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完成对百分数这一概念的建构后,丁老师设计了挑战记忆力和认识特殊的数两个练习,陈老师则安排了选数练习和“圩塘小学女生人数占46%,春江小学女生人数也占46%,这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吗?为什么?”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百分数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概念的应用价值。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认识了百分数之后,陈老师又介绍了生活中所运用到的十分数(折扣)、千分数(常用于出生率)、PPM(白万分数)这些知识,让学生通过对百分数的认识迁移到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上,在这一过程中陈老师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概念与其相关联的内容进行了沟通,联系,形成了合理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