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学流派

2025-02-24 19:56:3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
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答2:

语言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类.关于语言学的类别,要注意以下几个分类角度:一是功能角度,二是研究对象,三是从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分类.一般主要是从功能角度给语言学分类.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其余角度的分类,我们这里综合在一起介绍.由于分类角度不通,一门语言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现代汉语从功能看属于理论语言学,从对象看是专语语言学,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是共时语言学.
一、理论语言学
(一)普通语言学
(二)专语语言学
二、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一)历时语言学
(二)共时语言学
三、应用语言学
(一)社会语言学
(二)心理语言学
(三)神经语言学
(四)其它应用语言学科.应用语言学除了前面介绍的一些综合性学科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等.

回答3:

语言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类。关于语言学的类别,要注意以下几个分类角度:一是功能角度,二是研究对象,三是从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分类。一般主要是从功能角度给语言学分类。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其余角度的分类,我们这里综合在一起介绍。由于分类角度不通,一门语言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现代汉语从功能看属于理论语言学,从对象看是专语语言学,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是共时语言学。
一、理论语言学
(一)普通语言学
(二)专语语言学
二、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一)历时语言学
(二)共时语言学
三、应用语言学
(一)社会语言学
(二)心理语言学
(三)神经语言学
(四)其它应用语言学科。应用语言学除了前面介绍的一些综合性学科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等。

回答4:

1、新语法学派

是语言学的一个学派 ,又被 称为青年语法学派,以德国莱比锡大学K.布鲁格曼、H.奥斯特霍夫等为代表人物。德语原文是 Junggramatiker。

该学派夸大了语音规律的绝对性,没有意识到语言和方言在地域和结构上的相对统一性。在语言研究中采用原子主义的方式,孤立地研究语言现象,材料零散,缺乏系统性。该学派研究的重点是语言的个人因素,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因素,所以对语言本体的研究难以深入下去。

2、结构主义学派

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结构分析法。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而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这种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

3、功能学派

别名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学派。1922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别发表实地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和《安达曼岛人》,最早把功能主义思想贯彻在民族学著作上,人们因而将发表两篇专刊的这一年作为功能学派创立的年代。

其后,马利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又在其论文和著作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理论。但是,功能学派并非完全由于马利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同年发表调查专刊而偶然产生,它主要是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和学术传统的产物。

4、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并不是所有美国的语言学家都属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而是指在美国持有这一语言学派的相同观点的一批语言学家,他并不存在任何团体或机构,也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在1930年代-1950年代在美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

5、形式主义学派

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中的一个学派。认为数学的真理性体现在它的不矛盾上。只须证明由数学公理出发永远推不出矛盾,数学便是可信赖的了。为此,主张数学系统公理化,公理和规则都用形式符号表示对这些形式符号不赋予任何内容。

只须证明形式地描述不加定义的对象之间关系的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数学的无矛盾性就得到了证明。主要代表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他提出了先把数学理论变成形式系统,再用有穷方法证明形式系统无矛盾性的著名的“希尔伯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