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医学教育局限于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强调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病机制,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技术等。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死因谱和疾病谱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深刻地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成为主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这些疾病大多与人类自身的行为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过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伤寒、天花等急性传染病不仅被人类认识,并且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消灭,但是许多新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波及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因此,要有效防治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单纯依赖生物医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够的。需要充分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发挥社会功能并采取综合社会卫生措施,才能促进生物医学技术发挥最佳的社会功能。
1988年,在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会议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疾病处理的能力。21世纪的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学习的学者。
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未来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