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的大小没有严格限制,但通常来说印刷时,短边不要低于1厘米。二维码本身有一定图案,太小时会导致印刷不够清晰,自然也会影响识别。
1、二维码:
二维条码、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
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 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2、二维码的基本特点:
(1)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
(2)编码范围广:该条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 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可表示图像数据。
(3)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这使得二维条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正确得到识读,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
(4)译码可靠性高:它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5)可引入加密措施: 保密性、防伪性好。
(6)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
(7)条码符号形状、尺寸大小比例可变。
(8)二维条码可以使用激光或CCD阅读器识读。
印刷二维码标的尺寸是要看你的二维码扫描出来的内容是什么而定:
如果是文字信息,就需要印刷大一些,因为二维码生成的时候字符越多,二维码就小方格就越密,越密的话就需要印大一些才不会影响扫描效果,具体多大,要看你有多少文字。
如果你的二维码扫描出来是官网或者网店地址,印1.3*1.3厘米就够了,如果需要配在防伪标上一起印。那就要做大一点尺寸。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01、二维码的结构
目前市面上使用较多的二维码是QR码,在此以QR码为重点介绍二维码的结构。QR码共有40种规格。版本X的规格是(4X+17)×(4X+17),图1所示为版本7的QR 码的符号结构。每个QR码符号由名义上的正方形模块构成,组成一个正方形阵列,其由编码区域和包括位置探测图形、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和校正图形等在内的功能图形组成。
(1)位置探测图形、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用于二维码的定位,对每个QR码来说,位置都是固定存在的,只是大小规格会有所差异;这些黑白间隔的矩形块很容易进行图像处理的检测。
(2)校正图形:根据尺寸的不同,校正图形的个数也不同。校正图形主要用于QR码形状的校正,尤其是当QR码印刷在不平坦的表面,或者拍照时发生畸变等。
(3)定位图形:这些小的黑白相间的格子就好像坐标轴,在QR码上定义了网格。
(4)格式信息:表示该QR码的纠错级别,分为L、M、Q、H。
(5)数据:使用黑白的二进制网格编码内容。8个格子可以编码一个字节。
(6)版本信息:即QR码的规格,每一版本符号比前一版本每边增加4个模块。
(7)纠错码字:用于修正QR码损坏带来的错误。
02、二维码的识别
由于不同颜色的物体,其反射的可见光的波长不同,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波长的可见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因此利用二维码符号中颜色的光反射差异的技术特点来实现二维码的自动识别。
识别过程为:光源发光→照射到二维码符号表面→光反射→光电转换器接收并进行光电转换产生模拟电信号→模拟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整形,形成方波信号→译码器译码→数字信号。
识别时一般要求首读率在85%以上,误码率低于0.01%,拒识率低于1%。其中,首读率=(首次读出二维码符号数量/识读二维码符号的总数量)×100%;误码率=(错误识别次数/误码识别总次数)×100%;拒识率=(不能识别的二维码符号数量/二维码符号的总数量)×100%。对于一些重要场合,要求首读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