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纠结啊!

2025-05-01 07:49:3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琴诗》蕴含的哲理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琴诗》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全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扩展资料

《琴诗》这首诗揭示了琴、手指和琴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哲学方面来讲,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湛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琴与手指的主观、客观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

从苏轼的书简中,可以探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友人寄赠古琴给苏东坡,苏东坡不识货,于是让来客弹奏,苏轼写出偈语赞叹。但这个偈语却非常绝妙,独有魅力。

回答2:

苏轼的《琴诗》蕴含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

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扩展资料

赏析:

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即序中所说的琴和十二琴之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联系开去,世上万事万物,无不靠对立统一而成名成就:有千里马而不遇伯乐,千里马难以脱颖而出,有贤才而无圣主,贤才同样要夭折。

读苏东坡的《琴诗》,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在内容上,该诗借物言理,言近意远。

在形式上,该诗采用只问不答、只驳不辩、答辩自在其中的手法,给人新鲜之味。诗到宋代,大有变革之味,苏轼正是力主“变革”的开拓型人物。《琴诗》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新,无疑是宋代诗坛的一股春风。

回答3: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严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扩展资料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诗歌告诉我们: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回答4:

《琴诗》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

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全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扩展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