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是个不值争议的道德底线问题,这个观点我很是赞同。自去年的达州小孩扶摔倒太婆被指为肇事者和北京大妈被老外电动车撞真相事件,再到春晚小品《扶不扶》。似乎“扶不扶”成了舆论热词,甚是造成了“扶不起”的悲剧……
在今年2月17日上午10点29分,35岁外企女经理梁娅倒在深圳地站出口台阶,保持同一姿态50分钟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死亡。监控录像显示,梁娅倒下后有发出求救动作。然而,没有人扶,也没有给她盖件衣服,梁娅躺在冰冷地上直到死去。
对于这起非正常死亡事件,让诸多民众再也不想谈起 “扶不扶”这个沉重话题,哪怕遇到都想换个轻松话题,都想尝试着不要过渡的纠缠着。对于此事件,不乏有媒体人谴责相关部门应对应急灾难的滞后,发问谁应对死在地铁口的公民负责?
的确,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呜呼”了,非正常死亡令人感到痛惜。原因是我们不乏被这样“扶不扶”的思维牵绊着、犹豫着、纠结着。怕这怕那,宁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只能眼看呼喊而死。这才是人性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扶不扶”诞下的恶果只能我们自吃。此时,你会发觉过度的纠结“扶不扶”不仅带了心灵的创伤,还会带来人性的灾难,你还会陷入“扶不扶”的泥潭中?你还觉得有必要去争议“扶不扶”?
宋丹丹说,“扶还是不扶,这个争论本身就没有意义。”仔细一想,这话跑含深意,需要站在特定的社会角度才能领略其中的道理,我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不断地掉进这样的道德泛论,本身就是舆情控管缺失,将会造成丑陋的问题涟漪和不应重复的灾难沉珂。毕竟,“扶不扶”的确是个不值争议的道德底线问题。过度纠缠于“扶不扶”的讨论,只会对道德很可能形成反面导向和“光环效应”。死在地铁口的梁娅就是很好的例证。
有人曾发问发老年人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因为老年人多了社会道德就沦陷,老的都是坏的呢?其实不然,老人多了未必就坏,我们都会变老,这时自然规律。宋丹丹说,“舆论应聚焦在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而不是讨论老年人是不是坏。”我觉得这话说得实在,宋丹丹的母亲虽是个例,但目前社会面临的老年化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老年问题凸显,倒是证明了老年问题宜疏不宜堵。
我们应当更多地在老年人问题上寻找其漏洞与缺口,只有逐步完善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方能把漏洞与缺口填平。至于老有所为,更多地需要靠每一项改革和每一个人的细节行动来支撑。
因此,不论对于个体还是舆情社会来说,“扶不扶”是个不值争议的道德底线问题。
不扶,扶他要走的程序太多。必须要有专业获得扶老人上岗资格的人才能扶,必须要国家考取相关证件后,清楚明白扶老人流程后才能扶。不然就是无证瞎搞被讹活该!
网上很多人1,2,3,4这样列举出扶之前的条条框框,我觉得不尽完美。举个例子有些人觉得喊人拍个视频然后就上去扶,其实并没有法律依据,家属找你讹钱可以告你先撞了人再找个朋友拍个视频留个证据然后再假惺惺扶起来所以这种无脑网友建议你不要出来害人。还有人说建议几个人一起扶,那我告诉你如果真要讹钱。一个人扶跟几个人扶有区别么?还有谁愿意跟你一起扶呢?甚至还有网友说,扶。扶完后找证人帮你佐证,能讲这种纯天然大笑话说明这人不懂法,先撇开人家会不会帮你佐证,就算帮你能帮你到什么程度,如果程序特别复杂人家还愿意帮你?如果帮你了家属说你找的假证人你有用?所以你这样说就是误人子弟!会害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扶,但是不能不管,通知属地主管或者国家公职人员让他们来扶。这是人家的义务。比如车站看见的找车站值班站长,路上看见的找交警,人家有证知道怎么去扶不会被讹。你瞎凑什么热闹你说是不是。脑子没毛病吧?扶得来么?瞎几把扶的就该讹死你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