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6年3月11日,当时系在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设立的临时医院的基础上,成立桂林市公立医院。桂林市公立医院接办之初,仅有残破平房三座.全院工作人员56人(不含工人),医务人员大部分来自省第一、二医疗防疫队,同时还聘请广西省立医学院、省立桂林医院、省卫生队医务人员兼职,并雇用社会上部分医、护、药、事务、挂号等人员。 医院门诊部设内科(包括小儿科)、外科(包括皮肤花柳科)、眼耳鼻喉科、牙科、妇产科、检验科、手术室、X光室、药局、事务室、护士部。病床20张。因桂林霍乱大流行,增设隔离病室和难民病室(全部免费),病床增加至100张,分一、二、三等病房。当时内儿科治疗一般常见病,手术室只有两间小平房,一张木制手术床,一个巡回医疗器械包,一个蒸汽消毒器,外科只能开展些小手术:包皮环切、腋臭切除,有时兰尾手术还需院外协助。
1946年3月11日至6月30日,普通初诊人数:5006人,普通复诊人数:5826次;急诊数:238人;施诊初诊人数:(免费)2104人;施诊复诊人数:(免费)3191次;合计:初诊7348人;复诊9019人次;总门诊量:16367人。住院人数:留医281人,留产54人。预防接种:22138人。检验工作:血1325件,粪:253件;尿:258件;分泌物:374件;康氏反应:48件;共计:2258件。手术室手术68人,其中剖腹产10人,炸伤18人,其他40人。门诊手术共140人,其中:炸伤18人,脓疡39人,其他83人。总计208人。药局配方:收费处方6072张;免费处方3519张;共9591张。
1949年9月1日聘广西医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原省卫生试验所所长苏子注医师为医院防疫科主任,增派林栖鹤为X光室练习技佐。同年10月21日聘何其精为内科主任。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由桂林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派代表接管医院,军代表为王永兴,医院实行军管。医院仍用此名。
1950年7月30日改名为桂林市立医院,隶属桂林市人民政府。院长王永兴,副院长陈万琪。全院工作人员83人,病床68张,分为特等病房12间,病床12张;一等病房16间,病床16张;二等病房4间,病床40张。无传染病隔离病床。主要的医疗器械:30毫安X光机器2台,手术室大无影灯1台,外科、耳鼻喉科、牙科部分器械,显微镜6台,大冰箱1台。
1951年6月1日遵省令桂林市立医院改为桂林市立人民医院,仍隶属市人民政府领导,王永兴调职后,同年10月30日桂林市人民政府任命陈万琪为桂林市立人民医院院长,莫福庸任副院长。
1961年12月13日桂林市政府任命莫福庸任桂林市立人民医院院长。免去原任副院长职务。
1963年桂林市立人民医院改称为桂林市人民医院。全院工作人员2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6人,行政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61人。病床位30张。1963年5月30日调刘文波任桂林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1980年12月8日中共桂林市委任命莫福庸为桂林市人民医院院长,苏国泰、肖玉田为副院长。王德荣为党总支副书记。
1983年7月日本熊本县天草慈惠医院院长永野羲孝先生赠送桂林市人民医院:日立头部CT、电视遥控无暗合500mAX光机、SF-134十二指肠纤维镜、FC-ITS2纤维结肠镜、GIF-K2胃镜、GIF-P3胃镜、日立EUb-27B超,无散瞳孔眼底照相机等一批医疗器械,并共同兴建一栋1650平方米的配套医技楼,取名“友谊楼”。于1984年10月14日落成使用,在落成典礼上,由桂林市副市长王仁武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永野羲孝先生为医院名誉院长。
同年新建成四层门诊大楼一栋,面积3300平方米,投资额47万元。于12月全部投入使用。
1989年桂林市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市最佳服务单位,全国优秀院长侯忠亮事迹被收入全国优秀院长录,全国模范护士韩福童事迹被收入全国护理名人录。1989年9月20日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桂林市人民医院定为桂林医学院教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