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上大数据,怎么样才能去掉

征信上大数据,怎么样才能去掉
2025-04-27 06:08: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征信上大数据可以进行信用修复。

进行信用修复制度需要做到:失信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实际行为,失信主体公开作出信用承诺,信用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信用修复的专题培训,接受协同的监管,持续提交信用报告,失信主体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内容。

扩展资料:

修复原则

信用修复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修复机制建设中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规范发展信用服务的市场,发挥行业商业协会的作用,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形成信用修复机制建设的合力。

二是逐级修复,梯次退出。科学地界定可修复的失信行为,明确修复内容,规范与失信严重程度相对应的修复条件和程序,逐项开展信用修复。

三是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信用修复过程中各类主体责任的义务,建立健全跨部门信用修复的协调机制,逐步实现信用修复机制,对失信惩戒领域的全覆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用修复

回答2:

征信上大数据可以进行信用修复。

进行信用修复制度需要做到:失信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实际行为,失信主体公开作出信用承诺,信用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信用修复的专题培训,接受协同的监管,持续提交信用报告,失信主体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内容。


扩展资料:

2018年11月10日,第三届中国信用建设创新发展峰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周民出席了会议,并回应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失信修复等社会关切的热点话题。

建立和完善信用修复制度,有利于深化放管服服务,推动信用建设规范化、系统化,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有利于激发失信主体守信意愿,保障失信主体的合法权利。

失信主体信用修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几部分:失信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实际行为,失信主体公开作出信用承诺,信用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信用修复的专题培训,接受协同的监管,持续提交信用报告,失信主体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用修复

回答3:

超过5年的会自动删除。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

同时,个人可以每年免费两次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对于错误、遗漏信息可以行使异议权和申诉权。

扩展资料

个人信用报告包括3方面的信息,即个人身份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和个人非银行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信用交易信息包括信用卡、贷款、为他人贷款担保信息等;个人非银行信息包括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个人养老保险信息、个人电信缴费信息等。

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目的是了解本人的信用记录,包括本人曾在哪些银行办理过信贷业务、每笔信贷业务的还款情况等。及时了解个人信用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如被他人冒用身份信息办理信贷业务、因疏忽大意产生逾期记录等,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征信业管理条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目前3种方式可查个人信用报告

回答4: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