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病毒病,疑是番茄细菌性疮痂病发生,褐色小型圆斑和褐色大型条斑混合发生,可惜没有叶背照片,茎内部正常,维管束不变褐。但将发病组织的病健处纵向切开,显微镜下会观察到细菌菌体快速溢出。你的药方有效,也可用春雷霉素+氢氧化铜、水合霉素+噻菌铜防治,连续交替3~4次,且要重喷植株下部及地面。
根据提供的参考文章,图中所示症状似乎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这种病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茎、花、叶柄和果实,具体症状包括:
1. 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的不规则斑点,周围有时会出现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可沿叶脉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2. 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随后扩大为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
3. 花蕾染病: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可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
4. 果实和叶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关于发病规律,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8-28℃,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发病的年份多为早春温度偏高、多雨,保护地处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关棚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
因此,根据这些症状和发病规律,图中的症状看起来像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建议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疾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