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里东古隆起对风化壳储层发育的影响
(1)局部低隆起有利于风化壳储层发育
大城加里东期低幅隆起,最大幅度达110m,高部位在大4井一带,顶部层位可剥蚀至峰峰组下段(图3-3-5)。向东可能与黄骅强隆升剥蚀区过渡,在这一隆起带上,风化壳储层普遍较好,所钻井普遍见放空、漏失,高产流体。
图3-3-5 大城地区加里东期古隆起形态图
(2)大面积隆升剥蚀区不利于岩溶发育
这种古地貌地形并不像古隆起区一样,形成良好的古排水系统。由于总体抬升较快,使其岩溶形态表现为以风化剥蚀为主,而地表形态则为平地。经过剥蚀、溶解、大气淡水变成高含的水,不能带出剥蚀区,造成就地沉淀,堵塞孔隙,这样不仅不利于孔隙发育,反而破坏储层。
2.印支燕山期古隆起对风化壳储层的影响
典型实例是沧县-大中旺隆起,印支晚期沧县隆起北端开始隆起,隆起轴部在北部转向北大港以北。大中旺-港深5井以北地区上侏罗统直接覆盖在奥陶系之上,在沧东断裂下降盘奥陶系出现“天窗”。从孔店凸起向沧东凹陷C—P—T厚度逐渐变薄,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逐层尖灭。现今沧县隆起高部位区即印支-燕山期隆起的高部位,奥陶系再次为大气淡水直接淋滤。在南大港断裂以北,孔店凸起以西的地区处于该构造的斜坡部位,高部位的大气淡水沿不整合面向凹陷部位流动,而对其下部的碳酸盐岩地层强烈溶蚀。在这一斜坡带,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普遍发育(图3-3-6)。向东三叠系保存较厚的地区,也即该构造期的向斜部位成为其汇水洼地,以孔隙充填破坏为主,储层变差。
图3-3-6 大港探区奥陶系印支-燕山期古岩溶发育图
另外还有桩西-弧岛地区,尽管其印支-燕山期古构造格局不十分清楚,但该地区存在有古构造隆起已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已在这个地区发现奥陶系风化壳油藏上亿吨储量,且有多口千吨油流井,已证实为风化壳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明化镇凸起以及堂邑凸起北端也具类似地质结构,它们都是属于印支期开始隆起的,明显可见到C—P剥蚀尖灭。通过丘5井的钻探证实,中生界直接覆盖于下古生界地层之上,在这一隆起斜坡部位也是上古生界剥蚀带,它将是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
印支-燕山期溶蚀缝洞的发育明显受古构造控制,平面上离C尖灭线越近溶蚀孔洞越发育,远离C尖灭线则上古生界变厚,储层变差(图3-3-7)。港深5井上古生界全部缺失,O直接遭受淋滤,风化壳埋深为3793.5m,在3843.2~3909.8m之间5次放空,累计放空2m,展示其发育多套溶蚀孔洞带。旺古1井只保留155m的石炭系,其高产流体,孔古3井、旺古1井具有相似的古地貌位置,溶蚀缝洞相当发育。齐古1井保留上古生界523m,溶蚀缝洞仍然相当发育。孔古1井、孔71井、孔72井奥陶系储层相对前面几口井又要差些,在这三口井中,孔古1井又要比其他两口的储层更为发育,孔71井到孔72井可能属于储层带旧边界的位置。
图3-3-7 印支-燕山期古岩溶发育模式图
纵向上,这种溶蚀洞发育深度不深,从以上几口井的统计资料看,一般离不整合面150m范围内。根据钻井显示,测井数字处理及薄片观察,纵向上的溶蚀孔洞带具有多层性,一般发育2~3层。港深5井发育3层溶蚀缝洞带,在3834~3842m之间连续放空3次,累计放空1m,为主要溶蚀孔洞带;3869~3871m放空0.7m,也是一主要溶蚀孔洞带;3909~3910m放空0.3m,为一次要溶蚀孔洞带。刘古1井也发育2层溶蚀缝洞带,根据数字处理成果及物性分析,从风化面3679~3711m为第一溶蚀孔洞带:平均孔隙度5.77%,平均渗透率为1.19×10-3μm2;第二溶蚀洞带为3750~3800m:平均孔隙度为3.97%,平均渗透率为0.06×10-3μm2。溶蚀带可能是加里东期水平岩溶、顺层岩溶及表层岩溶的进一步改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