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和历史是怎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025-04-30 04:04: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从近代历史演变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这个结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大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三,从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来看。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第四,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来看。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拒绝组织联合政府,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那时,就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第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面临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

(1)、是主要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的,他们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2)、是由某些中间党派的领袖人物或中间人士代表的,他们仍然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是由共产党代表的,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种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长时期的政治实践中去比较、检验,并作出选择。其结果是:

第一种方案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第二种方案不仅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赞同,就是原本持有这种主张的人,除极少数走向反动外,多数也在实际斗争中同共产党站在一条战线之上,承认了共产党领导的正确;

只有共产党的方案,由于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于党在群众中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赢得了全国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真诚拥护。

总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理论 >>党建政法 >> 政治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理论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