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地质环境调查战略规划
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空间格局优化、地质环境健康等将是长期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把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地质环境调查各项计划与行动中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环境基础。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实施了两大地质环境调查计划: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计划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成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不断深入,地质环境调查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不断提升。现有的两大计划可能会扩展、衍生出更多的地质环境调查计划或工程。为了有序推进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可按照10年为一个战略期编制地质环境调查战略规划,明确地质环境调查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发展路线图和优先领域,逐渐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
(二)加强地质环境调查标准规范制修订
地质环境调查在研究对象上要实现从特定的地质实体向地球关键带转变,在效用评价上要实现从偏重资源价值向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耦合方向转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地质环境调查的标准与规范需要进行适当的修订。在未来一段时期,地质环境调查主要是以1∶5万比例尺为主的中比例尺调查。与过去相比,野外调查工作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全国基本完成了1∶20万或1∶25万的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大量的调查成果成为1∶5万调查工作的基础与起点;二是一些先进的方法技术已经成熟或趋于成熟,有利于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和精度;三是近年来陆续开展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等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做法,有助于1∶5万地质环境调查规范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根据地质环境调查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程度,统筹安排地质环境调查标准规范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推进地质环境调查有序、规范进行。
(三)推进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共享
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往往分散于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共享程度低,收集难度大。为了顺利推进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一方面要依靠行政管理部门,理顺地质环境资料收集和管理的渠道,建立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方法推进资料共享,主动为相关行业、相关部门提供地质资料服务,挖掘资料的二次开发潜力,形成资料共享的良性循环。通过整合区域内各专业领域的地质资料,加强数据集成和综合分析,形成系统、全面的地质调查成果,为社会提供共享服务。
(四)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
为了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一方面与相关国际与地学组织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理论和方法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地质环境治理,推进全球环境保护。例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五国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中亚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主体属中亚造山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以沙漠和草原为主,气候干旱,水资源跨国矛盾突出。当前比较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一是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的咸海萎缩,源自咸海的盐碱沙尘风暴严重威胁着中亚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二是中亚河流发源地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堰塞湖与水电站位于发生过强震的断裂带上,地震与次生地质灾害威胁着下游地区环境安全。我国可通过环境科学研究的方式,参与中亚地区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推进中亚地区地质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