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怎么发酵 h

2024-12-04 09:06: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为什么需要发酵

腐熟是有机肥料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有机物已经变到不能辨认它原来的形态,成为一团黑色松软的物质,有时有臭味,在原重量上失去原来的三分之二(一般3吨有机肥原料可以腐熟1吨有机肥),在碳氮比率上变得较小。
有机肥料施用前要强调腐熟,是因为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中,所含的养分形态绝大部分是迟效态的,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不经腐熟的有机肥施入土壤中,不仅肥效差,而且还会滋生杂草和传播病菌和虫卵。因此,有机肥料腐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养分提高肥效,同时避免肥料在土壤中腐熟时产生某些对作物不利的影响,特别是产生的高温,容易“烧苗”。

原理
腐熟的有机肥一般需要两个阶段,即第一次高温堆肥腐熟发酵阶段和第二次陈化阶段。不稳定的有机物通过腐熟过程,通过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稳定的腐殖质。其温度变化可以界定是否腐熟。

第二阶段:温度初见降低,氧气吸收率降低,臭味完全消失。相对于第一次堆肥腐熟来说,不能没有第二次堆肥,因为二次堆肥可以降解难降解的有机物,嗜温微生物菌落重新建立,从而有助于有机肥腐熟、减少植物毒性物质和抑制病原菌。

第一阶段:通过配比原料基质,肥堆高氧吸收,产生高温,可降解挥发性固体大量减少,臭味逐渐降低,肥堆颜色逐渐变化,需保持良好的曝气和水分控制。

温度升高阶段:有机肥腐熟温度上升到45℃,主要以放线菌、真菌和细菌为主,主要分解糖类和淀粉。甚至有源生物动物和动物参与。高温阶段:腐熟温度达到45℃以上,嗜温微生物被抑制,嗜热主导。可溶解的有机物继续被氧化分解,复杂的有机物(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木质素)也开始被分解。50℃左右(嗜热真菌和放线菌);60℃左右(嗜热细菌和放线菌);70℃左右(大多微生物已经不能适应)。最佳腐熟温度为55℃,这是因为大多微生物在该温度最活跃,最易分解有机物,病菌、虫卵、杂草种子大多数会被杀死。降温降低阶段:嗜温微生物又开始大量繁殖,占据优势,对残余难分解的有机物作进一步分解。此时微生物活性下降,堆肥腐熟需氧量降低,温度下降,肥堆逐渐趋于稳定。

分类

2、厌氧发酵: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主要利用厌氧微生物进行的堆肥化过程。最终产物除腐殖质类有机物、二氧化碳和甲烷外,还有氨、硫化氢和其他有机酸等还原性物质。工艺简单、不需进行通风,但反应速率缓慢,堆肥化周期较长。

1、好氧发酵:在人工控制和一定碳氮比例(C/N)、水分、温度和通风的情况下,通过微生物将有机质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这类堆肥无臭无蝇,反而有淡淡的泥土味。

回答2:

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发酵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也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对于其机理以及过程控制的研究,还在继续。
  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
  总的原则是,一般发酵要求55-65%的含水量,也就是手捏物料能成团,指缝见水但不滴水,松手落地即散,含水太多或太少均对发酵不利。自然堆放,其时间以不超过两个月为宜,新鲜粪便发酵效果优于老粪便,如陈旧粪便较多,应适当掺入新鲜粪便;若水分较大,则需提前处理,如进行固液分离或采用其他因地制宜的办法均可;有些物料,比如:果渣、醋渣、酿造废渣、糠醛渣,因其中富含有多种有机酸、无机酸,PH值偏低,应提前用生石灰将PH值调至7-8左右。
辅料一般可用干燥、无霉变、颗粒大小适宜的秸秆粉、米糠、锯末、蘑菇渣等,能粉碎的尽量粉碎,不便粉碎的应切成1-5㎝的小段,越细小越好,发酵越快。
  其次,场地选择:
夏天应选择通风、阴凉处作发酵场地;冬天则选择背风、向阳处、或在室内进行。
  一次堆料一般不少于4方,高度70—80厘米,环境温度15-20度以上为好,如冬天或阴雨天温度过低应设法升温。注意用草帘等可透气覆盖物遮盖。一般物料会在48小时内升至50-60℃以上,即可开始翻倒,翻倒后物料温度会进一步快速上升,如果堆温超过65℃,则应再次翻倒,翻倒时应将外面及底部物料翻入堆中。翻倒时注意通气,可用5—10厘米尖头棒在堆内打孔。
  当持续翻倒3-4次后,物料已无任何粪便原臭味,反而有淡淡的氨味和生物发酵后的芳香味,堆内布满大量白色菌丝,表明发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