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什么总缺粮?不打仗这么多人也要吃饭呢?

2025-04-04 04:14: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一、战争时期的粮草消耗增加。

平时的时候,军营里面发放给士兵的食物是比较少的,出操训练的时候会加餐,而行军打仗的时候就会管饱,不然没有力气打仗。因此一旦打起仗来,一支军队的消耗的粮草是要成倍增长的。

(打仗是个体力活,得吃饱饭)

战争一般都是旷日持久的,士兵们上前线打仗不可能靠自己带干粮过活,因此需要大批的民夫将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这些民夫的数量一般会比军队本身更为庞大。他们干的都是体力活,因此也是要消耗大量的粮草的,民夫们在征调前是吃自己家的粮食过活的,但是被征调后就需要吃国家的粮草。也就是这些他们运送中的粮草,因此,一般粮草在运送的过程中就会被民夫们吃掉很多,到了军营已经被大量消耗。

第二、和古代落后的交通运输有关。

军队分驻在各处的时候可以就近依靠当地政府供应粮草,运输的路途不远。但是一旦到了战争时期,军队就要集中在边境,甚至深入敌国。这个时候就需要后勤部队保护着大量的民夫运送粮草,而古代交通运输是不够发达的,就算是官道也是非常狭窄,虽然有骡马可以帮助运送,但是遇到阴雨天气地面会非常泥泞难行,一天走不了多少路。而一旦遇到地势复杂的山区,甚至需要手提肩扛的方式来运送粮食。所以运送一次粮草路上要走很久,如果因此其他事情耽搁了一段时间,前线恐怕就要断粮。

(交通不便,粮草运送困难)

第三、敌军袭扰。

很多杰出的军事家都有断人粮道的习惯,曹操就是其中的代表,官渡之战曹操就是烧毁了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才最终取胜的。因此,如果运送粮草的队伍在途中被敌军袭击,那么也会造成前线缺粮。

(火烧乌巢)

第四、后续筹集粮草困难。

战争开始的时候国家的官仓里面一般是有一批粮草的,但是在后方统筹的大臣也要同时开始在各地筹集粮食。因为随着前线战事胶着,前线有限的粮草迟早会消耗殆尽。

古代的农业生产能力有限,亩产也不高。农民们在交完租税之后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家里存粮本就不多,官府还要因为战争多收税,这本来就会让百姓们心存不满。如果各级官员趁此机会上下其手,盘剥百姓的话就很容易激起民变。

一旦后防不稳,筹集粮草的事宜很难按期完成运送到前线,这样前线战士又要饿肚子了。

(官逼民反,粮草将会更难筹集)

回答2:

因为军队对粮食的消耗非常大,所以会缺粮;不打仗这些人是要吃饭,但他们可以自己生产养活自己。

回答3:

古代大战粮食运输比较困难,而且几乎得用走的,所以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打战就很有可能出现粮食运输被劫或者根本运得迟的情况。

回答4:

古代打仗都是两军摆开阵势进行对决,粮食是必不可需的,古代士兵的粮食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粮食问题也是古代打仗的必要问题。

回答5:

因为古代的男人都去打仗了,没有了劳动力,所以总是缺粮,不打仗这么多人当然要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