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共48年。历史上对万历皇帝的评价主要以贬为主,例如: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明史》
酒色财气,醉生梦死。——《正说明朝十六帝》
独揽大权,怠于政事而耽于享乐,日益挥霍侈靡,不知遏止。——历史学家范文澜
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民国历史学家白寿彝
对万历皇帝评价最多的就是他“怠政”,罢工不干,这一下子就是三十三年,堪称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的一朵奇葩。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
原因一:身患足疾,不被理解
在1958年,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挖掘,打开他的棺材之后,历史学家发现万历皇帝右腿弯曲。经过复原后,还发现万历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说明万历皇帝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在他生前,万历由于常年不上朝,饱受众多大臣的指责和谩骂。明代申时行《诏对录》中写到万历皇帝为自己不上朝做出的辩解——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但这种托辞并未得到朝臣的理解,他们认为皇帝是在瞎扯淡。
原因二:君臣矛盾,党争不休
明朝中晚期以来,皇帝和大臣之间普遍没有信任感。
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帝,爱好木匠活,本身也不愿意处理政务,于是大太监魏忠贤得以独揽大权;崇祯帝一直到上吊自尽,都没有处理好和大臣之间的矛盾,他在位的17年中,竟然接连更换了50位内阁成员。
万历皇帝也是如此,他在和自己的大臣们“置气”。
由于君臣之间的矛盾,万历皇帝对大臣们的奏疏就“留中不发”。就像学校里的老师消极怠工,不给你批改作业,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作业做的对错。而大臣们也在长期的“冷战”中丧失了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纷纷离职、告老还乡。
这种做法导致大明的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万历皇帝宠幸郑贵妃,导致他计划册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储君,长期不立长子朱常洛。这简直是在挑战封建社会的儒家道德底线,大臣们则寸步不让,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争国本”事件。
此外,明朝后期更是党争不断,齐党、楚党、浙党争斗不休。而万历皇帝(包括后来的崇祯帝)为了与这些小集团相对抗,不得不像东汉王朝那样任用宦官。宦官一时权倾朝野,打击之后,各种党的势力又开始死灰复燃。于是,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当朝的局面轮流上演。而整个国家则在这样的内斗中运转失常。
终于,这给了女真族可乘之机。他们以满洲军事贵族起家,不吃文官集团那一套,而是专制、杀伐决断。从而,清朝的皇帝们似乎个个都勤于政事,个个都是一代明君。
明朝万历皇帝怎么不上朝呢?是碌碌无为,还是另有苦衷呢?
万历皇帝不但30年不上朝,而且一生也很少出紫禁城。九岁登基,御宇四十八年,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谁能想象,作为皇帝竟然穷其半生禁足于一个地方,即使紫禁城再富丽再奢华,个中滋味光是让人想象都会泛出浓重的苦涩。这可不是人民心中所认可的皇帝。本该器宇轩昂,英明伟岸的君王,怎可荒废朝纲,无心政务?本该体察民情,决断天下的帝王,怎可屈身宫闱,碌碌无为?或许这就是当人被加冕了神性的名号后,矛盾而无助的最终自救。
从年少时的无条件服从,到了中年时无力回天的苦闷,万历皇帝演绎了一个活人是如何被打造成僵死的权力机制。
事实上,万历皇帝在当世的意义仅仅是帝国最高统治的象征,他身后的文官集团,以强势的联合力牢牢掌控着实权,皇帝的作为在此时看来已经无关紧要。只要他仍健在,就算毫无成就都不影响这个朝代继续在各方平衡中缓慢前进。
明朝的文官系统异常强大,并且错综复杂,万历皇帝非常清楚如果动摇了文官的利益,那明朝必将大乱。
那么,为何28年的不上朝却还是能让明朝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呢?
与其说是不上早朝,倒不如说是为了躲避文官。在朝堂之后,万历没有文官的干扰,反而能更好的处理国事。
万历皇帝虽然是历史上第一个长时间不上朝的皇帝,当时出现过辉煌的世态,也有过怠慢的状态,功与过,就留着后人去评说吧!
主要是国本之争引起的君臣矛盾。
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万历十七年(1589),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国本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