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活在政治相对比较开明的唐朝初年,以诗人的身份走进皇宫,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草堂集》记录了唐玄宗见李白的情形。唐玄宗坐着轿子的,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步行到李白跟前来接见他。这是很隆重的礼遇。李白成为皇帝的嘉宾,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在宫廷中的翰林院供职。李白走进长安当做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理想的机会,当做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
然而,李白所担任的,并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内涵,和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他担任的是一个陪着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翰林待诏,也就是说李白手里这支笔不是用来起草诏书的。而是用来写诗文,用来润色鸿业,是用来佐佑王化的。是用来陪皇上散心的,没有什么政治责任。这 是一支散心的笔,不是一支走向政治前途的笔。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李白从事的跟政治不搭界。虽然跟皇上的关系很密切。但他根本是个没有 品级的官,他连个官都不是,是一个诗文待诏,待诏里边最优秀的人,能发展成为翰林学士,但是数量很少,他们可能有时候帮皇上起草一点 一般性的文书,翰林待诏就是陪皇上玩的。说雅一点就是陪着皇帝进行诗文欣赏,诗文创作的这么一个御用文人。李白跑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 环境里边。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却反而倍感怀才不遇。无法帮助他实现政治抱负。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 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 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李白被皇帝赐金放还,因为才华成为御用文人,因为恃才傲物,被权贵所不容,最终不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