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床是占有一定时空位置的有价值的地质历史产物,它时刻以地质作用的速率在运动和变化中。矿床的变化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复合的;有微观尺度,也有宏观尺度,有渐变,也有突变。以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研究矿床的“来龙去脉”,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矿床学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在矿床的形成、变化和保存现状的三个阶段中,其控制因素和作用方式都有差别。在研究总结多个矿床实例的基础上,可对每类矿床建立起三个模型(式):矿床成因模型、矿床变化模型、矿床产出模型(保存现状)。矿床成因模型和产出模型都已建立多个。矿床变化模型还很少见,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研究,首先是对重要矿床类型的演变模型的建立。
3)矿床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大体分开,又互相联系。矿床形成时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是后来矿床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后来变化又是成矿时物质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在矿床的形成过程及其产物中,就孕育和准备了后来变化的内在因素。原有的物质及结构不同,其后期的改造方式和路径也有差别。例如,SEDEX型铜矿和石英脉型铜矿的变化改造途径就很不相同。矿床形成与改造的连续性、继承性正显示了前因后果的关系。
4)矿床变化改造的总趋势是成矿物质的再循环,表现为成矿物质由集中到分散的总趋势。变化轻微时,矿床的原有基本特征得到保存;变化较显著,成矿物质的赋存状态明显变化,可导致矿床类型的改变;矿床经剧烈改造破坏时,原有矿石全被化解,矿质全部转为分散,矿床也就消亡。在一个巨大的成矿区(带)中,产有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发生的若干个成矿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变化改造路径,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千姿百态,是一个壮观而又复杂的自然历史演变图景。
5)矿产的变化改造研究要兼顾“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既要研究单个矿床的变化、保存作用,也要研究矿集区内多个矿床(群体)也即矿床系列(组合)的变化、保存情况。也还要研究整个矿带的变化保存情况,这对区域矿产潜力评价和预测找矿都是必要的。
6)矿床变化改造与生态环境。当矿床在地表或很浅部位发生变化改造时,在矿质及其伴生组分的再循环过程中,一些有害组分如S,P,Hg,Cd,U,Pb等受到表生作用而扩散到土壤、废石、水体和空气中去,从而对人和动植物的成长甚至生命造成危害。矿床专家在研究各类矿床的成矿后变化时,要注意矿床中有害组分在各种介质中的扩散途径,为矿山环保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建议。
总之,要建立起历史发展观点,明确区别成矿时的地质环境和矿床现在所处地质环境。需要指出的是,不少矿床文献中列出的矿床成因模式对此未注意加以区分,所列举的成矿模型都是现存矿床产出的深度及产状等因素的概括,但这并不能代表成矿作用当时的地质环境。因此,建立起地质历史演化观点并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加以运用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