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朝代中,建国之初经常会发生夺权政变,着主要是由于立国时间太短,权力的继承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而且中央行政体系的建立也往往不够完善。除了皇室宗亲会对皇位有觊觎之心以外,一些掌握重权的外戚,功臣也都是国家潜在的威胁。
不过在明朝事情却比较蹊跷,一来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很长,基本稳定了国内形势,二来朱元璋对于功臣的打压也是十分严厉的,因此在建文帝登基的时候,其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在其执政之初却依然发生了靖难之变,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并且在十分不利的局面下战胜了南军,攻入南京城,打败了建文帝。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建文帝即位之后的多次错误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实力盲目自信,削藩太急
朱元璋虽然对于功臣们十分忌惮,镇压杀害了不少建国的功臣,但是其对于自己的子孙还是十分宽仁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出台了分封子孙为藩王的政策,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他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位从孙都封了藩王,希望他们能够"夹辅王室"。在《明太祖实录》中有如下记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在这些藩王们成年之后,往往会到边境线上的军事重镇就藩,而当时明朝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蒙古势力,因此朱元璋在西北到东北的漫长边境线上分封了九国。这些藩王由于承担了繁重的边防任务,因此他们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
而且当时朱元璋还为藩王们配备了亲王护卫,每府三队,人数从三千人到万人不等。鉴于明朝初年对于地方官员的权力进行了打压以提高中央集权的程度,这些藩王在地方上的地位就更加高了,成为了自西汉以来权力最大的封国,这样的局面势必对中央统治产生影响。
在朱允炆刚刚成为皇太孙的时候,他就已经隐约感到自己的叔父们并没有太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有了削藩的念头。一日他在与其伴读黄子澄商量对策时,黄子澄表示这些藩王的兵力与中央军比起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出现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也可以很快平定。此番对话坚定了他想要削藩的决心。在建文帝即位之后,就和他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一起密谋削藩的相应事宜。
当时在明朝众多藩王中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因此建文帝也不敢直接从燕王下手,他打算先削周、齐、湘、代等势力较小的藩王。其中周王是燕王的母弟,他认为削周王也是一种对于燕王的削弱。在其操作下,他将周王以及岷王贬为庶人,将齐王,幽代王囚禁了起来。这些藩王们的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朱棣起兵反叛的决心。
因为建文帝还是非常的年幼的,没有多少治理国家的能力,也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而朱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军事将领,而且军事才能非常的卓越,所以他才能够击败建文帝。
朱棣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指挥得当,一路势如破竹。而建文帝则在很多策略方面存在失误,以至于兵败。
主要还是因为建文帝太过于优柔寡断了,没有下定决心杀掉朱棣,所以会被朱棣击败。
因为建文帝操之过急,再加上他没有任何的带兵的经验,所以很容易就被朱棣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