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阶段论和主体结构论对世界电影理论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5-02-23 23:14: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后发表的颠覆性观点。“镜像阶段”概念来自法国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通过对动物和婴儿对镜像的反应,确定其自我意识发生的时间。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当婴儿还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时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他并没有认出镜中的影像是谁,他还不能区分自己与镜像、他人与他人镜像以及自己与外界的其他对象。但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婴儿认识到镜中自己的影像,比如自己伸手,镜像也伸手,婴儿发现镜中的影像会按照他得动作作出反应。意向性地实现了一个自欺性的格式塔转换想象所,在这里,婴儿开始确认身体的同一性与整体性,并对自己的镜像产生自恋式的认同。可是这种想象性式的总体性的认同必须要付出代价,因为孩子统一自己的肉身,协调自己的行为机能,是以一种本体上的异化为前提的。这好比喀索斯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时深深迷住的情景,他疯狂的跳进去,披着外部他者的形象,将自己的形象淹没其中。就像我们多次说的那样,孩子并不知道在认同于镜像的同时,失却的正是自己。①
  在拉康那里,我们其实处在一种诡计、一种欺骗、一种诱饵而加诸个人的镜像作品,我们深深的误陷于这个陷阱之中。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以后对“我”的最早体认便是镜射幻想,然后以我们身边中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一起玩耍的伙伴和老师等等)所反射出来的面容之镜,强迫自己成为他人眼中应该成为的“我”。长大以后,不在场的语言象征逐渐替代了当下的面容,教化式的他者成了新的成年“我”,处在社会语言中的“我”,追求着人们都想要的东西,无从挣脱和免俗。而这些东西只是形形色色他者的欲望,我们永远只是在无意识中追逐着他者的欲望,可我们却自以为是自己最本真的欲望,可怜而可悲的人,从来不是他自己,也永远不是他自己。
  拉康在这里已经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宣判:个人主体是不存在的。在这个称为主体的舞台上我们上演的只不过是穷尽一生的伪我与他者争斗的悲剧。从此,被笛卡尔作为理性之思起点的那个我;新人本主义先驱斗士施蒂纳笔下那个“唯一者”的我;海德格尔的此在之我;弗洛伊德肯定意义上的的理想之我,统统只不过是一种想象中的“理想的我”而已。拉康的理论是令人震撼的,从拉康的理论中想到我们每个人:我们也不是一直在不辞劳苦的进行着理想自我的寻找和社会身份的定位吗,而确认的最后结果不也同样是为这个社会所异化,成为这场无意识悲剧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