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于是 而,而后 以,用来 以,因为 以,因为 则,等到 则,乃是 则,就
【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未几,夫齁声起:丈夫,女子的配偶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若夫淫雨霏霏: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感叹语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引申为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到
【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开】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打开 【于】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其】
(1)其喜洋洋者矣(“其”在这里是一个代词,可译为“那”,“洋洋”意为“得意的样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代词,“他们的”) (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代词,他们,指古仁人)
【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2)属予作文以记之(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何】
(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 (2)然则何时而乐耶,(疑问代词,“什么”)
(3)此乐何极(副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而】
(1)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之】
(1)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助词,的)
(3)前人之述备矣(助词,的)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助词,的)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助词,的)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助词,起语法功能,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助词,起语法功能,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可不译)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越明年,|?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分析:(1
(,)“越明年”, “越”作“逾”讲,作“渡过”讲。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解释: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 “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
3/5页
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锦鳞游泳。 ,(?沙鸥翔集,|
分析:(,)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 (,)“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