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这是《洪湖赤
卫队》的主题歌。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有种暖暖的感觉。我的家乡离洪湖不过10公里的路程,与洪湖同属荆州地区。歌曲中的“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帆稻谷
香”的景象在我中学时期依然存在。
洪湖,这片革命的热土曾经是全国农村土地革命的中心之一,孕育了数不清的革命传奇与光荣壮举,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英雄之歌。上个世纪30年代,就是在这片
水域上,游击队员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将游击战争开展得如火如荼,这里的百姓几乎全民参战,22岁以上的参加赤卫队,18岁以上的参加青年团。
贺龙选择洪湖为革命根据地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洪湖的河湖港汊比较密集,其次就是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一部分上山,一部分下湖,走
农村包括城市的路线,这个根据地的意义主要是配合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这几个根据地,对重大城市进行突围和反围剿。
那个时候,在洪湖地区,几乎人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谣:“洪湖水,长又长,人心向着共产党,贺龙领导闹革命,红旗飘飘打胜仗”,军民齐心,用饱满的革命斗志
与敌人作斗争,也与艰苦的条件作斗争。当时湘鄂西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生活非常艰苦,有史料记载,医院里是用刮头刀代替手术刀,用猪油代替凡士林,用土布来代
替绷带,用食盐水来代替酒精消毒,在当地湘鄂西省委的带领下,当地军民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学习文化一边闹革命。解放后,谢觉哉还曾写过一篇有关的回忆文
章。
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配合各地区革命斗争,为积蓄和发展中国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以贺龙、周逸群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洪湖地区
的游击战争坚持数年之久,后来与红六军团会合,形成了三大红军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并为后来的革命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湘鄂西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作
用,毛主席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岗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洪湖地区的斗争艰苦而曲折,《洪湖赤卫队》的历史同样如此。为了纪念当时这段充满传奇的革命时代,湖北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这些地方素材的发掘与收集工
作。1952年,湖北省、地、县三级文工团经过整编后,建成了一个约70人的歌剧团,定名为湖北省地方歌剧团。1958年,《洪湖赤卫队》首排成
功,1959年10月作为湖北省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首次进京演出,便一炮走红,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当时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北京首演成功后,为
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这出好戏,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由两厂联合拍摄,由谢添出任该片导演,参与
电影拍摄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洪》剧开拍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奇缺。由于吃不饱,加上每日工作量大,演员们体重急剧下降。扮演队长刘闯的
夏奎斌体重从159斤降到了118斤,扮演韩英的王玉珍由于缺乏营养患了“水肿”,尽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是大家却无怨无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
把《洪》剧拍好。经过数月的奋战,彩色影片《洪湖赤卫队》终于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与舞台版的《洪》剧相比,影片《洪湖赤卫队》除了原舞台剧的全部精彩唱
段外,由于一些场景是实地拍摄的,演员更容易入戏,因而显得更加真实和生活化。1961年影片在全国一经公映,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全国各大影院掀
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截至“文革”爆发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以至于被许多电影院一天放映24小时。“文革”
爆发后,随着一大批革命家被打倒,一批歌颂革命事迹的优秀影片也遭禁锢。电影《燎原》、《怒潮》等因被指为刘少奇和彭德怀树碑立传而被打入冷宫。歌剧《洪
湖赤卫队》也未能幸免。1967年12月11日,《湖北日报》发表文章称《洪湖赤卫队》是为湘鄂西根据地创始人贺龙树碑立传。1977年1月23日,被
“四人帮”打入冷宫10年之久的优秀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武汉重新公演,外界从这次公演嗅到了特殊的味道:贺龙元帅将要被彻底平反。1982年,贺龙彻底
被平反。1999年,歌剧《洪湖赤卫队》复排公演。迄今为止,歌剧《洪湖赤卫队》已上演1000多场。半个世纪以来,《洪湖赤卫队》那优美动听的旋律荡漾
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间;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它推动着神州大地一波接一波红色经典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