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时多方面的原因,政治和军事还有农业上都有关系,首先秦国600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变法,最重要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他所推行的法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可以说是后期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的雏形,秦国在农业上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灵渠,郑国渠灌溉了秦国的农业,使得秦国能够有足够的军粮,再和赵国的长平大战中,秦国之所以能够大胜赵国,除了白起的出色指挥还有赵国统帅赵括的无能外,最重要的就是秦国有源源不断的军粮供应秦国的军队能够一直和赵国打了三年的持久仗!其次,商鞅在全国实行军功爵制度,只要在战场上斩杀敌军就能够升爵,得到政府的补贴,免于劳役。在这种刺激之下,秦国的军队成了一群“虎狼之师”,《史记》曾描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秦国的士兵赤裸上身,腋下夹着敌军的人头,右挥着长剑追赶着其他溃散的敌兵。在军事上,就是你所关心的武器上,秦国也是领先于六国,当时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炼铁技术,其他六国的武器全部装备了铁质武器,但是,当时的技术差,铁的硬度还不够,战场上和秦国的士兵打起来,手中铁器就被折断了,而秦国把当时的铁质工具用于农业,在武器上采用青铜和锡的一定比例来制造,这样的武器不光硬度要好,而且可以加长,这使得秦国在兵团作战中占得优势。在将领上,秦国出现了白起和王翦这样的盖世奇才,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上,一共杀了敌军120万,而白起一个人就杀了90万,所以世称“人屠”,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在灭六国过程中一共灭掉了五个国家。西汉的大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中说道“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说的是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六代秦国国君个个英明神武,而其他六国的国君或多或少的犯错,这样此消彼长,秦国统一六国成了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秦国的成功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海纳百川,重用人才
先来看看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话: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图)李斯峄山刻石全本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秦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许多重大的政策都是由“外国人”提出并推动实施的。以商鞅为例,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担任魏国相国的中庶子,相国临终前,向魏王推荐并要求重用他,同时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结果魏王皆不采纳,最终商鞅投奔秦国推行了变法,成为秦国强国之路的起点。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后来的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均因在他国才不得展,怀着满腔抱负投奔到了秦国,而历代秦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君臣共同成就了一番盖世伟业。
李斯为什么要向秦王上奏《谏逐客书》呢?这里面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排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水渠灌溉农田,实施“疲秦计”,企图耗费秦国人力使其不能进攻七国中最弱的韩国。后被秦王知晓,于是下令将在秦国的六国宾客驱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临行前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秦王最终听从了李斯的意见,撤消了驱逐六国宾客的命令。
而这位韩国“间谍”郑国居然也备受重用,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本人也因秦国的海纳百川,成就了一番事业,名垂千古。
2
商鞅变法的成功
(图)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中国历朝历代为了富国强兵,为了维持统治,都会实施变法。然而很少有变法能真正成功达到目的,短则百来天,著名的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百天后,换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结局。
长则几年、十几年,如明朝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变法措施,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人走茶凉,亲政后万历皇帝反攻倒算,最终“世间已无张居正”,也无张居正的变法。
在历代变法中,我认为商鞅变法是历代最为成功的变法之一,他让秦国逐渐富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主要从经济、军事、政府制度等方面开展,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在政治制度上,普遍推行县制,这也是秦帝国郡县制的雏形。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秦国后来的另一个铁腕政治家李斯的同学韩非子说:商鞅死,秦法未败。的确,相较于其他变法者,商鞅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商鞅本人虽惨死,但他当年制订的新法还在秦国沿袭,并直接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其实,商鞅的新法不仅在秦国不灭,在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代,也随时可以见到商鞅的影子。
3
顺应天下大势
(图)秦郡县制疆域图
前文所讲的秦国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呢?一方面是因为秦国能自始至终的维持新法,法制的思想能在秦国庙堂与江湖生根发芽,这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朝令夕改、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
另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的变法主张顺应了天下大势,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慢慢的显现出它的弊端。
首当其冲的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井田制”,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导致井田制“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集体的劳动形式过时了,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000年后的一位伟人也意识到了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土地形式的重要性,推行包产到户,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没错,这位伟人就是邓小平同志。当然了,历史上也有逆天下大势而行的人,最著名的是两汉之交“王莽改制”,王莽同志恢复了井田制,但是遭到了上至贵族地主、下至乡野村夫的反对,最终身死国灭,为后人所笑。
(图)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然后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也就是政治制度选择问题,分封制也称封建制,顾名思义“封土地,建诸侯”,西周王朝采取的就是分封制,当时不同地域之间交流极为落后,政令不通,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周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在当时“分封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日益强大,周天子共主地位的衰弱,王权旁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商鞅在秦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实行郡县制,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统治,中央政府经济、军事实力显著提升。
后世“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之争持续了1600年,西楚霸王项羽“戏下分封”18位诸侯王最终丢失天下,汉高祖刘邦“白马之盟”后大封刘氏诸侯王导致“七国之乱”,1600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孙为王,最终自己的孙子被自己的儿子朱棣夺了“鸟位”,最后是朱棣同志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后,将分封制埋葬到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如斯言。
这些也是秦国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关于秦国为什么在短短在15年之间就迅速灭亡?后世有无数文人墨客详细解读,比较著名的有贾谊《过秦论》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都乃一家之言,这里就不一一解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