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失败

2025-04-27 01:18: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廉颇的策略虽然使秦军的进攻势头受到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三年的僵局。但此却给国力相对较弱的赵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赵国此时国力消耗殆尽,双方为打破僵局,互相对对方用计。秦范雎游说各国,诈称秦赵联盟将攻击诸国,各国因为以前赵国外交摇摆不定,以及看到秦赵谈判,误判相信秦赵将和好,从而使得赵国寻求诸国兵力与粮食支援的努力失败。同时,据史记记载,秦还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被司马迁称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到任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迅速完成对军队的控制。同时,出兵快速突破秦军防线。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进行信息封锁,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采用了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策略,做出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因为不知道真正对手的情况,使得赵括误判,继续采用对付王龁的战略战术,于是,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此时赵括发现秦军主将是白起,于是,迅速变更战略战术,希望退兵进行防御作战,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同时,秦撒播谣言,诈称赵括投降,使得赵留守部队犹豫不决,错失救援时机。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赵括被迫迅速就地构筑营垒,有效抵御了白起的突击攻势。同时,被围赵军对秦军发动了数次殊死突击。此时,秦王闻知赵军主力被围,亲自坐镇河内,对国内进行了全面的战争动员,赐民爵各一级,征召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送到长平参战。终于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据白起称“死伤大半”,秦军把赵军的突围努力化解了。因为粮草断绝,赵军开始自相杀食。在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括再度企图突围,分四队突击队冲击,赵括在此战中战死。主将已亡,赵军最后的希望破灭,四十万将士皆投降。
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撒播秦军威势,恐吓赵国人。此战赵军损失大概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回答2:

长平之战是由于韩国把上党给了赵国,赵国派出廉颇守上党导致的一次战役。
长平之战,首先是政治决策上的失误,赵国既然得到了上党地区,就应该稳稳防守,而不应该在此地和秦国决战。廉颇的防守决策是很正确的,而赵括以及赵王的决定是错误的。
其次是经济原因,赵王之所以做出错误的决定,是因为廉颇带领40多万军队守上党,消耗颇大,人吃马喂都是钱,赵国并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很难长久的拿出这个开销,所以赵王急于结束战争。而秦国经济是当时最好的,所以吃的起消耗。
最后,我们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很多人指责赵括,当然,作为主帅,失败赵括难辞其咎。但是赵括是个毫无实战经验的将领,赵王任用这样一个人,失败在所难免。而即使是廉颇、赵奢,对阵白起也未必能赢,何况赵括。不过这仗赵括打得也的确不咋地。孙子兵法讲,兵10倍才能包围对方,5倍可以进攻,倍能战。按照现在的史料记载看,秦军最多不过100万,很可能在80万以下,赵军被坑杀就45万,兵力至少在50万左右。80万军队包围50万,那简直是开玩笑,况且赵军的战斗力一点不差。赵括呢,则选择突围,这是最愚蠢的办法。应该是稳定军心,等待时机。秦军开始肯定精神百倍,就等着和你赵军死磕。时间一长,秦军就会放松,或者乘夜突围。对方就100万人,4面防守,白夜两班倒,怎么可能围得住50万人?赵括配得上“纸上谈兵“四个字?!最起码基础的孙吴兵法都不懂。再说,赵军被秦军包围,赵王不着急?他再没有兵,李牧防守匈奴的部队有吧。后来长平之战失败,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援军?只要当时赵括有冷静的头脑,这仗至少不输。

回答3:

从赵奢大胜秦军时,虽然口上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一上去就猛打.而最终并大胜在当时之世从未被大败过的秦军.此人的将才势必在认为不可打的廉颇之上.
而经此一站.廉颇在赵国大军中的根基肯定得到了削弱.从而为长平大战临阵换掉廉颇埋下了隐患..而假如长平大战时此人未死.根据史书推断.此人年纪应该和廉颇相当.则凭借赵奢经过大胜秦军一战.并被封君的形式来看.马服君在赵国大军中的根基声望等等等。待到长平大战时将无可动摇.而其必然也成为长平大战必然的赵国大将..
从此人大胜秦军,和早早认定赵括无将才等方面来看.说他看不透长平大战的国际大局势等等等。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此人不死.长平大战的结局很难预料.

回答4:

国力上赵国不如秦国,战略上,赵国判断失误,这两点都不如人家,不败就没天理了。